○ 从江县刚边乡中心小学 代宗兰
在不少学生眼中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许多人认为考试得高分就叫会学习了。殊不知学习是为了获取能力,让这种能力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使得自己在生活中更加幸福。作为小学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他们学数学,用数学,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一、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会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但这种应用往往脱离实际,没有情境,学生只是对着大量简单重复的数学题目进行应用,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使用小数表示数量关系,思考小数有什么样的作用,进而理解小数的意义。比如小商店要记录每天的销售量,将“公斤”作为单位,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是整数“公斤”。对于某些商品,就需要用小数来加以表示。教师在提出例子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自己提出小数使用的实际场景,课堂的氛围热烈而活跃,学生兴致一下子就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更加浓。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调动学生激情
在不少学生眼中,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实际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有着实践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等特性,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师应当从需要学生去解决或者学生本来就存在疑惑的问题入手。此类问题的引入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在成功解决问题后所获得的成就感也更加强烈。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角度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以及他们产生过的各种疑问。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教授学生量角度,然后求三角度内角的角度总和。在三角形的稳定性上,教师可以扩展出去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应用了这一特征。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
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多种实现途径,如数学应用问题,既可以直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解决。只要结果都是正确的,那么涉及的就是解决效率的差异,而不是具体路径的对错。例如,25除以10再乘以4。有的学生先算25乘以4再除以10结果是一样的。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不应当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展开灵活的思考与探究,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学的知识主动寻找多样的数学知识应用方面。这样既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世界的奇妙,还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问题切入视角及解决思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学生自学的知识,学生获得的成就感更大,学生探索的欲望就更强烈。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或某种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这里的“解决问题”不是以往的解答数学习题,特别不是通过“识别题型,模仿例题,套用解题”的解题,而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要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题目,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要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而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