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02日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

○ 夏学军

常言道:饭桌见人品。一日三餐,看似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往往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本质,平常普通的吃饭之举,也能从中看出一个人一生的富贵贫贱,福报几何。正如蔡澜先生的新作《碗净福至》里说的:对生命心怀敬畏,对食物心怀感恩,方能以淡定的心态,从容而优雅地走完这一生。

至今都无法忘了的一餐,是公司的大老板请我们这些销售精英吃饭。吃到了最后,已是酒足饭饱,餐桌上的食物也所剩无几,剩下的一碗米饭被大老板伸手拿了过来,又把那道吃得只剩鱼骨的清蒸鱼拿过来,挑出鱼骨,将米饭倒扣鱼汤里,稍加搅拌后,每人分食一汤勺,仿佛开玩笑般地说:“美味不可浪费,美味不可多食!”

如果你在场,会觉得“鱼汤拌饭”是抠门小气还是节俭美德呢?所以说吃饭,有的时候吃的也是人生观。

没少参加各种饭局,有人请客大方豪爽,满满的一桌子菜,吃到最后剩的都比吃的多,离开时“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有人请客时,将剩下的菜一一打包分好,给在座的人拿回去。我发现愿意拿打包菜的大部分都是女性,很多男士对此不屑一顾。

那天坐公交,上来一位老人家,手里拿着打包的主食和一个汤菜,因为车上人不少,和她在一起的家人就埋怨她不该打包,老人尽量注意着别粘到他人,嘴里好像自言自语,又好像说给旁人听似的解释着: 俗话说“吃了不疼,扔了疼”,你不打包饭店就当垃圾扔了,多可惜啊,回家热热不耽误吃的。那一刻,我看向老人的目光充满敬畏,也忽然想起了去世多年的奶奶,多像啊!

《朱子家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不要失去对食物的敬畏与尊重,不要在生活日渐富足之际衍生出“舌尖上的浪费”,每粒粮食都应该被温情以待。如今身边有些人对待食物的态度,好像“穷人乍富”,刚吃饱就有点飘飘然了,粮食浪费发生在每一场日常的就餐中。

巨大的浪费,沉甸甸地压在当下,考验着人类的生存智慧。不妨每天三问“光盘了吗”?可以说,餐饮节俭的重心在于个人,改变生活习惯,吃多少做多少,点多了打包,宴请点餐也要适度,降低对食物的非理性需求。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幅宣传画,两个可爱的胖娃娃在捡拾地上的麦粒,旁边放着一个袋子,大概寓意是积少成多,珍惜粮食吧。我想敬畏食物也应该从娃娃抓起,在粮食浪费令人痛心的当下,和大人一起倡导“光盘行动”,毋庸置疑是我们都要坚守的一条文明底线。

--> 2022-07-02 1 1 黔东南日报 c192020.html 1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