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谷陇镇大坪小学 李文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探究性思维的培养。本文提出了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 课堂提问的形式单一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频率比较高,但是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数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刚开始学生还能积极配合,但是随着问题的增多,形式的简单重复,会失去提问的魅力,小学生逐渐失去配合教师的兴趣。
(二) 提问难度把握不准确
教师对提问的难度把握准确度性有待提升。经常出现问题难度太大或者问题过于简单等问题,对学生思维的拓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果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就会无从回答,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则只需要做出“对”“不对”“好”“不好”等回答,思维无法得到有效激活,教学质量也难以达到预期。
(三)提问过于重视结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就急于让学生回答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优等生之外,绝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对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即便是优等生给出了问题答案,很多学生也依然处于茫然状态,提问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
(一)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选用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先调起小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愿意去自主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当问题获得解决时可以让小学生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并有效地促使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课堂提问语言要通俗易懂
小学生的理解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弱,对于问题的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充分地考虑小学生的这种特点,设置的问题尽量简单、直白,语言的描述要通俗易懂,不能过于深奥、绕口,让小学生通过字面就能理解问题的实质。
(三)课堂提问要具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使问题能问到点上,问到学生心里,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例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学重点是掌握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难点是能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整除。教师先让学出一些能被2整除的数,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2的倍数”,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学生不难总结出“个位上是0、2、4、6、8 的数都是2的倍数”。这些有目的的提问紧紧围绕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勇于探究,快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课堂提问要具有广泛性
首先,提问面要广泛,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其次,注意提出的问题,既要让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又要保证大多数都可以回答出来。最后,在选择提问对象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四种学生:第一,示范型学生,这部分学生有着较强的解题能力和较为规范的解题过程;第二,体验型学生,这部分学生可以成功解决问题;第三,表现型学生,这部分学生十分擅长所提问题的解决,并且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第四,特殊学生,即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但是又十分上进,希望得到教师关注的学生。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水平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以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师生加强互动,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