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屏县民族中学 杨秀钊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治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课堂。但长期以来,初中大部分学生都感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枯燥、抽象、理解困难,兴趣不高。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在教学中作了多种尝试,其中就包括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改善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良好的作用和显著的实效。
合作学习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展开的一种小组合作互助活动,它是由教师确定学习目标和控制教学进程,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共同参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特点
合作学习包括教师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是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互相配合、引导学生就所学内容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集体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体备课、集体组织教学以及反馈学生疑问的方式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方法。合作式学习在形式上是一种改变了以往一名教师在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平等的坐在教室里共同探讨有关理论或现实问题的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方法显现出以下主要特点:1、平等性。在合作中,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而且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相互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学生可以在亲切、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当场提问教师,促进教师的思维。2、共享性。合作学习可以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外成员竞争的格局,组内成员在合作中能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学习关系,促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质疑,学会帮助他人,并学会共享资源、共享学习成果。3、互动性。合作学习有利于养成尊重他人的思想和劳动成果,理解他人的可贵品质,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中实现不同水平的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为了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具体要求有:1、教师的课前备课。充分的课前准备是组织合作教学的前提,合作学习的课前准备有具体的内容,它包括导学案的运用;明确的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有吸引力的主题;建立稳定的合作小组等。2、学生的课前准备。学生的课前准备既包括学生个人的导学案预习、独立思考,也包括小组成员的共同准备。在小组准备的过程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互相支持、互相沟通、互相配合,对个人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等。3、对合作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监控。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如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生活需要法律》课程中,学生初次接触法律知识,对法律与生活的关系非常陌生,这就需要教师设计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和引导,让学生明确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由浅入深,达到深度教学的目的。知识型的问题要有挑战性,挑战学生的大脑,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不可抱着应付差事的想法,要含有感情地讲课,让学生有一种乐在其中的感觉,这样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经常有针对性的停顿,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使他们对材料的感悟进一步加深,甚至能达到“无师自通”。当然,这一般是后期才能达到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所言是否属实是教学的关键,一旦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么教学目的便达到了。要做到这点,首先要让学生信任你,使他有勇气对你说实话,其次教师要做到人人平等,不对任何人抱有偏见。做到这点是十分困难的。带着情感的引导就是指教师要利用合理的例子带学生进入状态,利用学生自身对生活的感悟来获取新的知识。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做出不同的引导,让他们的个性充分展现。一方面, 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的目的是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中;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要越俎代庖,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允许学生自由发问,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然后教师再讲解。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以调控,不要让学生的交流讨论变成无意义的争吵,也不能为节省时间草草收场。教师应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地分析,求同存异,达成思想上的认同。如果一时还不能达成共识,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继续探讨与研究,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一次合作式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教学的经验和不足进行及时总结,教师应对学生合作学习情况做出激励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对每一小组学习的成功设计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要肯定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进行考察,同时不能忽略学生对本次课的信息反馈,以便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