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江县古州镇卧龙小区幼儿园 杨巧生
观察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只有学会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意图,读懂他们的兴趣,知道他们的需求,从而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支持。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对建构区中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进行适时指导,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研成果。现与广大同仁分享如下。
一、幼儿游戏行为的概念
幼儿游戏行为注重幼儿的游戏性体验,主要是指幼儿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愉快体验以及轻松状态。一般来说,区角游戏活动为现阶段内幼儿园游戏进行的主要形式之一。 总的来说,教师在进行幼儿游戏行为观察的过程中,通常会应用到系统观察法及非系统观察法、有意观察及无意观察、正式观察及非正式观察。并具有一定的特征,是以意义单元为单位进行的,且此过程中,教师在不断搜集有意义信息,属于能动构建过程,具备变化特性及单向性。另外,教师进行的有效观察具有特殊性,在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性取向的同时,教师还应保证所观察内容的客观性,充分发挥出观察结果应有的功能。
二、建构区中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指导
(一)掌握方法,深入观察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可以了解到幼儿的游戏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做到深入观察呢?首先,教师需要保证观察的时间。在对幼儿进行充分观察的时候,放慢自己介入幼儿游戏的速度。当教师不知道是否要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的时候,更应该继续作为观察者,对幼儿游戏进行仔细深入的观察。其次,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游戏观察方法,如“扫描法”“定点法”“追踪法”等。扫描法是指教师对全体幼儿游戏情况进行巡回观察。定点法是指教师固定在某一个地方对区中的幼儿进行观察;追踪法是指教师对个别幼儿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观察。教师可以设计观察记录表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了解幼儿当前游戏情况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能纵向了解幼儿游戏的发展与变化。最后,教师要在观察幼儿游戏的同时,从幼儿的表情、语言、行为等方面了解幼儿的游戏体验、游戏意愿、游戏兴趣和游戏需要,从而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来对幼儿进行指导。
(二)贴近幼儿,适时指导
教师如何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寻找适宜的指导时机呢?本人在实践中体会,首先要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当幼儿处于积极愉悦的游戏状态时,教师可以不对其进行指导。当幼儿出现消极的游戏状态,如不投入、一直重复、不断变换、无所事事、难以沟通等,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对幼儿进行指导,比如利用语言提问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的思考等等。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教师更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其次,教师还可以在和幼儿共同游戏的过程中,向幼儿提供支持与指导,这种方式也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
(三)尊重幼儿,减少控制
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应该减少对幼儿游戏的不必要干预,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实践证明,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应在保证幼儿自主游戏的同时给予幼儿支持,促进幼儿的发展,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指导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应灵活进行角色定位,根据不同的游戏情境来调整自身的角色。在游戏前为幼儿准备材料、创设环境,在游戏中发现幼儿出现违反常规或不安全的情况时,在游戏后进行分享环节提升幼儿游戏经验时,教师可以作为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指导。当幼儿进行自主游戏时,教师可以作为观察者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也可以作为游戏者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帮助幼儿扩展游戏经验。
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幼儿教师逐渐形成了“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以此为基础,幼儿教师必须切实提升自身素质,从实际情况出发,走入幼儿内心,对幼儿的行为与探索给予充足的支持,并提出适时鼓励,不断满足其求知欲,进一步促进幼儿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