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振华民族中学 李佳兴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知识的复习过程是一个需要经过探索、归纳的过程。思维导图利用图形的方式和网络状的结构,在图形中加入关键词构成完整的思维导图,不仅对数学板块的记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还能充分发挥知识点之间的承接关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利用思维导图对数学概念进行总结
针对概念数学知识点的复习往往是由教师作为主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主要是由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和巩固学习,初中数学中有很多知识是停留在概念的认识中。在复习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简单易考的概念知识进行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这些概念构建成框架结构图,将概念知识融入思维导图中,以此促进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不仅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及时巩固,还能拓宽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知识点的总结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提升学生的复习能力提供了帮助。通过思维导图掌握知识点、线、网交织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在思维导图构建的过程中,教学过程包含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和内容,向学生发布复习任务,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提供正确的解决思路,在课堂中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总结能力,从而形成系统的认识,为以后的复习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既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促进学生的复习工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和反思意识。
二、利用思维导图对重点数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都是初中数学中的重点知识,它们属于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但涵盖了初中数学中的核心重点,针对重点数学知识的复习,以往的数学复习课一般都是按章节进行复习,相对而言是独立的,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分类对知识点进行短时的记忆也能达到复习效果,但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内容的交叉,学生在思维上的局限性明显地表露出来,解答基础题的过程轻而易举,遇到开放性、综合性的问题后很容易放弃。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重点知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复习的板块,先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概念,然后构建重点知识的框架结构图,通过比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优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培养学生不仅会思考问题,还能准确做题的能力。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动力。在思维导图中,引导学生将典型例题与知识框架联系起来,教师在选题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学生经常犯错的题,注重知识点的覆盖面,训练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例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复习课的学习效率。以二次函数为例,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要总结二次函数的图像,图像的顶点、单调性和开口方向都是应用题中的考察重点,这些知识点考察难度不高但频率很高,因此也要作为重点知识进行复习,但是二次函数的求解方法有很多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每一种求解方法都是需要牢牢掌握的,如配方法,将利用配方法求解的具体思路重新为学生讲解,并将这些常用知识写在思维导图中方便反复记忆以及应用。
三、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探究性数学复习
探究性问题主要是指开放的、实践性的数学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改革,教师们越来越重视探究问题的教学,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适合脱离教材单独教学,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复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下帮助学生探索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师在复习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监督指导作用,使学生在自身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思维导图探索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复习提供可靠依据,以学生探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复习课堂中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复习经验。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复习中,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首先要梳理本章的知识点,对基础知识进行温习。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创建未知问题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复习课堂中来,引导学生把探索新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所学知识进行类比,创建出类比思维导图,对探索过程和知识对比进行归纳总结,为以后的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会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数学化知识进行探究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加深他们对全等三角形的理解,在以后的练习或考试中能够灵活作答。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应用与初三数学的复习课中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工具,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对易忘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对比记忆,针对数学复习课的复习策略进行创新,对复习实践不断总结,创建一种适合自己、适合学习高效复习的方法,提高初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