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县民族中学 张贤梅
数学具有创造的本性,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堂好的数学课围绕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三个方面来展开,注重数学应用力的主阵地,而“情境——问题”数学教学正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旨的,因而这项教学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1.“情境——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学教学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承前所述,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为主体的信息社会,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数学自古以来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数学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和有意义了。“情境——问题”数学教学者们正是看到了数学学习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的极端重要性,他们期望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情境——问题”数学教学顺应了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都不同程度地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①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与实践性;②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③提倡专题学习与合作学习;④强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境——问题”数学教学还强调以培养数学问题意识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3)“情境——问题”数学教学切合贵州省乃至全国数学教育的实际。贵州省中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令人担忧。我国各省市的中小学长期以来几乎是用同一种教材、同一种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仅就这一点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前景不容乐观,数学教育更是任重道远。因而,“情境——问题”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力为出发点是切合当前我国数学教育的实际的。
2.情境教学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能力整体提高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的“五要素”:
(1)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2)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3)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发展性;(4)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5)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通过不断探索、总结、筛选,使情境教学的基本主张在数学新授课教学过程中皆可转化为一种可以操作的具体行为,从而为这一先进的教学思想在更大范围内为人们所接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将问题提出视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问题解决包括对初始问题的再阐述,对一个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针对初始问题提出一连串的精炼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将总的目标分解为一层一层的小目标,通过逐次对小目标的实现,达到对原始问题的最终解决。让学生进行与问题提出有关的一些活动,哪怕只是改写一个已知的情境问题,都对学生问题解决的成绩和数学学习态度有正面的影响。探讨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与解决“手拉手”前进,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引发。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往往比一个“差”的问题解决者能提出更多、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将问题提出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我们应该意识到将问题提出作为教学活动一部分的重要性。问题提出不仅应该被看作教学目的,而且应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或通过修改已知问题的条件去产生新问题。我们应把问题提出作为一种数学活动来展开,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的体验和感受。
(1)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水平
①敢于提出问题水平;②简单模仿提问水平;③初具意识地思考后提问水平;④带着问题学习、钻研后提问水平;⑤融会贯通、深思熟虑后提问水平。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方法
①教育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从数学知识或其他学科知识的角度证明提出问题的可行性;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从基本概念和定理、数学知识的作用、数学问题的解法等多角度引导学生提问;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对“好的问题”给出了一个界定的标准:
①具有较强的探索性;②具有一定的启示性;③具有不同的解法,甚至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答,即具有开放性;④具有发展性;⑤具有一定的现实性;⑥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
中小学教学“情境——问题”数学教学是指中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出发,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种数学教学旨在逐渐建立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逐渐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