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05日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法”初探

○ 黄平县旧州第二中学 赵 倩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提问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同时引发进一步探索的动机,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良好的教学提问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一、“跟随式”提问法。课文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可将其比喻为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课文分析是主杆,作者介绍、社会背景、题解等是枝叶,每每学一篇新课文,笔者先将“枝叶”理顺然后再解决“主杆”问题,可在作者介绍中让学生跟随着边问边答。例如,在讲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介绍作者毛泽东时,这样介绍的。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学生:“1949年10月1日。”教师:“你知道是谁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胜利 ?”学生:“毛泽东。”教师:“你们有谁知道,毛泽东除了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之外,还是什么‘家’吗?”教师:“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转入作者介绍)。” 这种“跟随式”提问,一方面学生无任何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活跃了堂上学习气氛,对教学活动的知识和内容上的衔接有促进作用。这种民主气氛的创造,可以通过问答等形式达到。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诱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进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动力。

二、设疑提问法。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地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时,其思维品质才算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好问、多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例如,在文言文学习中有一篇《劝学》课文,这是一篇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是:学习是不应该停止的,而原文句子是“学不可以已”这跟翻译出来的句子相差太远了,学生怎样来理解呢?笔者就运用设疑让学生猜字。教师:“哪位同学知道‘已’是什么意思?”学生:“表示过去,结束了的意思。”教师:“按你这么说,你怎么理解‘争论不已’这个‘已’呢?”学生:“哦,原来是停止的意思啊。”教师:“对,这个‘已’就是停止的意思,结合整句‘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应该停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设疑提问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学生想弄清楚其中奥妙但又一时无法搞清楚的“新”“奇”“难”问题,甚至是诡辩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问题聚精会神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无疑”问题,使学生急于去解决,形成思维训练,课文中的许多地方看起来平平常常,学生读后提不出问题。在这些地方,教师要于无疑处生疑,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投石激浪。例如,在上《愚公移山》这课时,学生疏通了文意,理解了故事内容,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此时笔者故意提问:“愚公到底是无能的,因为两座大山结果是被神灵移走的,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老师故意曲解教材,把认知的盲点摆在学生的前面,于无疑处生疑,学生各抒己见,否定了愚公的“无能”,认为故事的美好结局体现了远古时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人定胜天的思想,也说明像愚公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天神。这样教师挖掘学生“无疑”的地方提问,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用好提问的对象。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和层次,提问的对象要有所选择,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提问的反噬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或学生抢答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如对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对于中等生的提问可以逐步升级,层层推进,对于后进生则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引路性问题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问题要照顾中等生,激励性问题要选择后进生来回答。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教师继续指出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那就是“反复无常”。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设数枣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迎刃而解。

--> 2022-07-05 1 1 黔东南日报 c192247.html 1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法”初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