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05日

习作单元的教学思考:利用“支架”,指导习作

——以统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为例

册次所在单元习作核心力量三上五留心观察三下五大胆想象四上五写清楚一件事四下五按顺序介绍一处景物五上五写好一种事物(说明文)五下五尝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六上五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六下五记一件事,写出真情实感

○ 镇远县城关五小 张洪亮

一、认识习作单元

2017年9月1日,由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教材中单独编排了一个习作单元。

(一)习作单元的设置意义

设置习作单元体现了以下意识:一是重点意识。众所周知,习作是学习的难点。通过专设习作单元,就有可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二是融合意识。习作单元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构建一个以习作为中心的“学习群”,使习作更有系统。三是过程意识。习作单元从提出要求到落实要求、从精读课文到习作例文、从阅读到听说、从阅读到写作、从模仿到自主写、从初试身手到独立写作,设计体现了过程引领、二度习作的思想。

(二)习作单元的核心能力

部编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涉及的教学内容众多,有必要进行主题的规定和重点的提示。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统编教材确定了每个单元习作的核心能力(下表所列),为具体的单元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习作单元的框架结构

习作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两篇精读)、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两篇)、学生习作六个板块组成,形成一个递进式的单元知识结构。“单元导语”引导学生明确习作的具体要求;“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归纳提炼方法;“初试身手”鼓励学生进行初步尝试运用;“习作例文”加深对方法的掌握;“习作”则是体现完成单元学习的成果。这种单元自成体系,注重习作过程和方法指导。

二、聚焦单元要素,精准定标

小语四下的习作单元围绕“按一定顺序写景物”这项习作能力编排,单元语文要素有两条:一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二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一条指向阅读,读文章时要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一条指向习作,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习作内容就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读写之间的联结点很明显,就是学习按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来写景。

本单元安排的两篇精读课文《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海上日出》描写的对象是一处景物,从形状和颜色变化的顺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记金华的双龙洞》则描写了多处景物,是描写一处景物的延展。两篇习作例文,并注有很多旁批。这是习作教材编写的一种新尝试。由于两篇习作例文都有详细的示范性批注,要求众多,内容复杂,需要基于整合优化、进行主次、轻重的取舍。基于此,笔者在认真解读单元编写目的的基础上,紧紧扣住单元的语文要素,依托“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这两重“支架”,提炼“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为“习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发挥指导性的作用。

三、灵活运用课文、例文,巩固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一)明晰游览路线

例文《颐和园》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行文的,采用移步换景法依次介绍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的景色,路线清晰。同时结合《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顺序,“初试身手”中的游植物园的游览顺序。这些“支架”都可以作为指导学生确定游览路线的贴切范例。

(二)抓住印象深刻的景物

精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孔隙的狭小;《颐和园》重点写了站在佛香阁前看到的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之美景(而且有动静之描写);《七月的天山》重点写了天山深处溪流两岸的野花之美。这些印象深刻的景物,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段落或展开比较,明白“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借助“印象深刻的景物”段落,来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一处景物的写法。如《颐和园》第二自然段介绍美丽的长廊时,按照一定的顺序(由内而外或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条理清晰明了。《七月的天山》第二自然段的景物介绍方法亦是如此。总之,运用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景,让习作更有条理,思路也清晰。

四、根据学情设计习作指导思路

(一)整合例文、精读课文,指导学生确定习作内容,厘清游览顺序,规划好路线图

学生完成“初试身手”的练习后,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习作,明确相应的习作要求;再让学生分享亲身的游览见闻来确定习作内容(最接地气的就是让学生把在古城镇远某一处游玩、散步时所见的景,是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可感的)。随后,可以组织学生快速浏览《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明确其游览的具体过程。学生设计好学习单,写下自己所要介绍的景点名称、主要景点,制定好具体的游览路线图。最后,在游览路线图上标注出1-2个印象深刻的景点,在组内先进行交流。

(二)借助例文,指导写好印象深刻的景点

利用《七月的天山》第2自然段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处景物”的写法。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进入天山所见的景物写得有条理的?”再让学生借助旁批引导学生发现“从高到低的顺序介绍了雪峰、雪水、溪流”;也可以借助优秀的学生在“初试身手”的练习中写出的“优秀段落”进行具体分析,明了“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还可以延伸到常用的具体写景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近到远、从上到下等。

(三)交流评价,修改提质

交流评改是学生互学互鉴共成长的最贴近现实的学习方式,学生很容易在交流评改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能及时让学生成长,但要保护学生细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鼓励他们大胆分享自己的习作。具体可针对自己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借助例文来进行对比改进。若写一处景物缺少清晰的条理,可以仿照《七月的天山》中第2自然段中的写法来修改;若习作中无法体现印象深刻的景物,可借助班上优秀学生习作中的特殊片段(印象深刻的景物)来实地进行对比修改;也可以充分利用习作例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比对修改。这样,就可以实现“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

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都是为“单元习作”这一表达目标的实现搭上“支架”,在“支架”中学习习作方法,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方法,在交流评价中,再与“支架”进行对比修改,让学生写出带有“作家影子”的习作来。

--> 2022-07-05 ——以统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为例 1 1 黔东南日报 c192249.html 1 习作单元的教学思考:利用“支架”,指导习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