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翠里乡中心小学 舒江辉
课堂上老师提问不断,学生只是被动回答,学生提问很少或是根本没有,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笔者认为要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就要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俗话说:“ 问遍万家是行家。”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培养学生问的习惯,通过引导学生的“问”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敢于问
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提问,就要改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用朋友的身份介绍自己,向他们征求意见和建议,如“你们觉得老师上课怎样呀!”“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等等。还可以让学生不署名给老师写留言 ,让他们讲讲老师课上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足,今后应该改进的……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朋友。只有形成这样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向教师和同学质疑。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你把老师想提的问题都提出来了”等等。放开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怕问题,太多影响教学进度。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对胆小不敢发言的小学生要多鼓励,不嘲笑、讽刺,而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在备课中,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二、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让学生好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试想一下假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上课也就是得过且过,老师在讲他在魂游天外,怎么可能还会指望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有疑问会提问呢?应该说新的课程内容本身已经非常注重知识的趣味性、生活性,特别是低年级的知识,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学生回答问题并不是一件难的事。而让学生好问、乐问,就要花一点心思。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细致、耐心地回答好各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使每一个同学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甚至是学生提出一些古怪的、莫名其妙的问题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万不可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数学教师,应该在答疑上多花时间,多下功夫。
让学生明白要求得真知,就要经常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了鼓励学生思考设问,我给学生争“智慧章”。课堂上让学生提的问题,根据学生提问的水平,深度、给予表扬加章。一些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就让他们回答同学的提问,回答出来时及时表扬,同时提出希望鼓励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这充满问题的课堂里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增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学生好问的习惯逐步养成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善问
我们在每一节的备课设计时,就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我们在设计每一节导学案时都会精选材料,科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学生有了疑问后,就会自然地产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思想就会高度集中,整个课堂就会形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浓厚学习氛围。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效果也就自然达到了。
要使学生“善问”,教师当然要很“能问”,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的“问”,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循善诱。例如,在教学《1亿以内数的认识》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是“你会数九千万到一亿的数吗”或“你能数出九千万到一亿的数吗”;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提出的问题是:“你是怎样数的?”在评价解决办法时提出的问题:“你为什么这样数?”一般来说,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都有一种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对此,我们老师可以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问题提出后,可以让学生结合题目情景、条件,进行分析、解答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关键是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才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例如,在解决电影院有698个座位,三年级有382人,四年级有341人,电影院能坐下我们三、四年级的同学吗?有一些同学说:“能。”有些学生马上会提出:“300和300合起来是600了,82还差16就是98,41比16多,那会场还能坐下那么多人吗?”通过同学的反问、分析,很容易解决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问”的习惯,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的智慧也会逐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