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振华民族中学 严易凤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方式。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普通高中在原来科目基础上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程两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学分为8分,其中研究性学习占6分。2021年9月贵州省发布了《贵州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新高考改革录取方式采用“两依据,一参考”,其中“一参考”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可见其重要性。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研究性学习将课堂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在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学生主动探究的态度和批判、创新的精神。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建立了一种从内容到实践都具有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下是笔者关于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一些感悟。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最难的是学会发现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关键。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表明,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独创无不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
一、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事例:
夏天到了,走在林荫小道上,舒爽凉快。偶然间看到有一只蜗牛从路上爬过,留下一条湿痕。看着缓慢爬行的蜗牛,不由得想它的身体是怎么挪动的呢?好奇地把蜗牛抓到手上仔细观察,为什么它的身体摸着黏黏的?闻着还有股奇怪的味道,这气味是什么物质发出的?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活动。我们在观察中发现的是“事实”,对“事实”存在疑惑不解,就是“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提炼、研究可以成为我们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二、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比较是根据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异同。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不顾羞慙,比较材能,斟量功伐。”《朱子语类》卷十九:“先看一段,次看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明, 唐顺之《答江五坡提学书》:“比较同异,叅量古今。”更简单点,比较就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的种类很多,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发现问题环节总结主要有类比、对比、纵比、横比四种。类比是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由一个事物的特性出发对另一个事物的可能特性作出推测。例如,火星与地球均有水、空气及泥土等有利生物生存的因素,通过对火星与地球的比较,推测火星上可能也有生物。然而,如果我们通过比较发现火星与地球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如火星上氧气稀薄、气压低及气候不稳定等,推测火星上没有生物,也属于类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或矛盾对立的两个事物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找它们的异同点。纵比是对同一事物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横比是横向比较,是同时存在的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三、在联想中发现问题
事例:
人们最初造桥都是靠建筑桥墩来架设桥梁,但遇到难以建筑桥墩时怎么架桥呢?后来,人们联想到蜘蛛吊丝结网,从而发明了吊桥。
联想就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由某概念而引出其他相关的概念
联想的方法:
1.相似联想,就是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
2.对比联想,是指对于性质或特点相反的事物的联想。对比联想反映出事物间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事物在某一种共同特性中却又显示出比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比较强烈的对比。
3.相关联想,是指由某一种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些与之在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有关联的事物。
要“想”出有创意的“问题”,还必须有创造性思维。古代的曹冲没有按通常思路去考虑如何直接称象,而是反过来考虑称与大象等重的东西石头,用的是逆向思维的方法。一条思路想不出“问题”,换一条思路说不定就能想出来。
思维应该是发散的、流畅无阻的,这就要求克服一些思维定势摆脱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
四、在体验中发现问题
事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线上线下的商家开展的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有会员办卡、代金券、打折、满减、买赠、秒杀、积分、返现、抽奖等等,面对商家花样百出的促销活动,我们如何去甄别、分析其中的优劣,获取更大的优惠呢?这都可以在亲身体验中去发现。
综上可知,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而其中“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是自身处于某种环境而产生感性认识,它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与社会实践之中,可以说是每天都处于体验之中。因而,从“体验”引起的关注或困惑入手,发现和提出问题,即为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发现问题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