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大风洞小学 吴国勇
提起练习,人们不禁立即想到的是“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等,更是作业负担过重的典型表现形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练习认真做出正确审视,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练习包括课前练、课中练、课后练等形式。数学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应在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兴趣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思维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意识,并促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13号指出,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要求创新作业类型方式,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切实避免机械、无效训练。更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那么,小学数学练习怎样设计才是有效的呢?
一、课前练(课前预习)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让学生有一个好的自学习惯,也就是有一个好的预习效果。所以学生进行自学,也就是课前预习,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预习提纲和导学案等一些形式来指导学生的预习形式,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从而为有一节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保驾护航。
二、课中练(课堂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进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练习突破巩固“双基”、训练技能的局限,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课后练(课后作业)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他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需注意的几点
1.要明确练习目的,练习要有针对性,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要关注个体差异,练习要有层次性,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4.贴近生活实际,增强练习的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