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八小学 潘玲燕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恰当的方式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合到语文教学当中,包括将其融合于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的过程中,同时还要注意借助教学之机引导学生发现劳动之美、学习劳动者品质等,通过这些方式才能全方位将劳动教育渗透至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以此来获得令人满意的渗透效果。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选取了讴歌劳动人民、赞颂劳动精神的文学作品,教师应当挖掘这些文本,创设一定的情境,并通过写作实践来渗透劳动精神,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渗透。
一、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意义
将劳动教育融合于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对其未来发展极为有益。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融合劳动教育,通过相关话题的引入可将小学生带至生动形象的劳动情境当中,让其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融合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能力、意志品质、创造力等,从而更好地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让其拥有一个更加健全的人格。最后,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就是劳动和学习的融合,而劳动可以为其原本相对枯燥的学习带来一丝乐趣,同时也能在劳动和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其体智双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帮助学生塑造劳动观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当中有诸多讴歌劳动人民及其劳动精神的精彩篇章。因此,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分析这些文章素材对于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方式,以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带领学生接触和学习这些篇章的过程中,使其了解农耕文化,并意识到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二)引导学生发现劳动之美
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劳动的价值,从而改变其对劳动“苦”的一个片面认识。语文教材中的部分文本中对劳动场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而且所用语言或优美、或诙谐、或充满意趣,学生在阅读之时很容易心生向往之情,而这也是引导其发现劳动之美的一个重要契机。改变其对劳动的刻板认知,进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其爱上劳动,以此来达到渗透劳动教育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认识劳动者品质
语文教师在渗透劳动教育之时,应当注意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劳动者品质,从而发现其内在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劳动者品质,引导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成长为一名综合素质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时代优秀青少年。
(四)通过写作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
1.写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劳动形式,也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家人劳动的过程,感受他们的辛劳,再亲身体验,记录下劳动过程。在写作训练中,学生既能掌握劳动技能,又能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2.写劳动技能
任何劳动都是一项技能,由不会到会,体现出劳动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感,这就是劳动的价值。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如低年级系鞋带、叠衣服、洗袜子,高年级擦玻璃、养花、包饺子等等。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劳动技能,充实了写作内容,也扩展了劳动的空间和渠道。
三、结语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明显人文性特点的学科,其中蕴含了很多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元素,教师只要深入挖掘,并将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就能获得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