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06日

乡士文化丰富小学生语文习作之浅见

○ 镇远县涌溪乡芽溪片区中心小学 粟 彬

如今的农村小学生,因受网络信息和手机的影响,极度挤压了孩子接触大自然的空间,让孩子失去了亲近家乡山山水水,了解家乡风土民情的机会,导致学生提到习作就无从下笔。分析原因,是因为孩子参与活动太少,亲近自然的机会太少,缺乏写作素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发出倡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让学生充分置身于田野、草地、森林、果园、河塘等大自然神奇的怀抱中,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丰富多彩的事物,去感受大自然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产生“自己独有的思想,新鲜的思想、面对事物的语言”,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主张在生活里找教育,让孩子在教育中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入人心。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培养学生写作教学中主张,“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野游,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让学生在深入大自然的过程中自主寻找写作素材。”被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长期效仿。

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感情”。

大量的研究表明,培养孩子的习作能力,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家乡的民间民俗,离不开我们向往及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乡土文化是在一个特定地域里固定存在,域内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乡土文化的积淀过程是一个地方正能量不断积攒的过程,是一种地方意识形态,多以民风民俗、民谣、节日民俗、生活习惯等方式呈现。乡土文化对乡村教育的影响深远,它能让域内邻里不断认同,不断凝聚,不断浓厚,不断积攒正能量,形成独特的精神空间,形成一种激励域内人民不断上进的不成文的规矩,成为一种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对域内人民特别是孩子成长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琳琅满目的现代化信息正以它独特的方式挤压着孩子们体味乡村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大多数孩子沉迷于从手机中获取信息,在意识里也渐渐地走向了城镇化、都市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看出,说乡村故事,写乡村生活渐渐淡出了我们孩子的学习生活,乡村孩子的习作课堂,成了各种“模板”习作的“工厂”,作为农村孩子,他们脱离了生活的实际,脱离了美丽的大自然,脱离了温馨的乡情。本是孩子生活的乡村,乡情却渐渐淡了,家乡味道却渐渐地远了。培养乡村孩子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情感,是培养其对生活空间进行价值澄清与态度养成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情意取向的活动。乡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乡村学生获得一种对生他、养他的家乡产生感同身受的理解,理解乡土居民如何在过去与现在的时空过程中,透过各种活动、生活习惯和家乡关联起来,并塑造出家乡的独特风貌。也让学生在不断地参与和适应自己的乡土生活中,真正地意识、肯定、认同、关怀,尊重和欣赏自己的乡土文化。

乡土作文教学是进行乡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农村学校对孩子的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乡土文化,也将是进行乡土习作教学的重要路径。人们常说,行万里路,犹如读万卷书。学生参与的自然生活体验,给孩子灵魂带来的冲击是无法估量的,也是孩子实现不断丰盈的有效途径。孩子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身接触,将给每一个参与的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他们得到的启示也将各不相同,在孩子参与的乡土民俗活动中,他们获得的感悟也一定各不相同,之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百个孩子,一定会产生一百个不一样的想法和看法。用这样的方式去充实孩子的大脑,一定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一个不一样的帮助,对我们的习作教学也将起到一个不一样的促进作用。

恰当地指导学生运用乡土素材,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使学生能够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对家乡的感情,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感情,从而使学生做到写作与做人的完美统一,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热爱祖国,就应该从热爱家乡,了解家乡做起。

培养乡村孩子回归乡村的情怀,能使他们“修炼”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习收集乡村文化的点点滴滴,重拾一颗对乡村生活敏感的心,能帮助他们拨开眼前迷雾,还原乡村生活的本真,还原家乡的人和事,还原家乡的一草一木,让他们以个性化的语言书写属于他们的游戏或歌谣,以及他们熟悉的花草树木。不管是文字还是思想,乡土习作要植根于乡村,又要有助于提升乡村生活的人文价值,体现培养乡村孩子现代价值取向。

正如笔者生活的农村, 一到农闲时节,都会举行斗牛比赛、讨葱定情等有趣的活动,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会做足准备,身着盛装,赶往指定的场所,去参加属于自己民族的特有盛会。他们或参与或观看斗牛比赛,或参与同胞跳舞,男人有男人的爱好,女人有女人的目的,有的是纯粹地看热闹,有的是借助这些盛大节日与亲朋好友交流感情,有的年轻人则借助节日活动去寻找自己的人生伴侣,还有的则选择坡头对唱山歌,寻求娱乐。这些节日,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地展示地方文化,无不流露出地方民情民风的纯朴。

家乡每到有谁家老人去世、接亲嫁女,都会请来唢呐队,吹奏或悲伤或欢快的歌曲,烘托气氛,热闹气场。乡里乡亲聚集吃饭,无偿帮忙。在本地都形成了“老父老母众家丧,起房造屋众家帮,接亲嫁女众家庆”的乡土文化。

每逢庙会,同村寨邻也会聚集交流,互换物品,商量集体公益事业,制定村规民约,人们都开成了“在庙上说的都不准反悔”的乡土文化。

家乡的山,家乡的水,都是丰富孩子学习生活,为孩子积累成长素材的源泉。多带领引导孩子走进家乡的山,亲吻家乡的水,更能让孩子在自己的记忆里留下家乡的影子,在自己的身上也更具有家乡味道。

叶圣陶先生认为:“凡是好的文章,必有他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思想,一个意思,觉得他跟平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比较新鲜,或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生活的记录。”当乡村的孩子具备发掘乡村生活经验的能力时,当乡村的孩子真正与乡村融为一体时,当孩子们有“不得不写”的感觉时,乡村孩子的习作教学也就迎来了它的美好春天。

--> 2022-07-06 1 1 黔东南日报 c192324.html 1 乡士文化丰富小学生语文习作之浅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