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贯洞镇中心幼儿园 吴家艳
在幼儿的成长阶段,除了靠父母的保护外,还得靠幼儿的自我保护。由于幼儿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其身体弱小,心智不成熟,缺少生活经验,幼儿没有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他们不知道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东西能玩,哪些东西不能玩。特别是新入托的幼儿在这方面更是缺乏,没有自我保护能力,不懂得外界存在的危险,因此教师就需要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培养幼儿防拐意识
幼儿需要培养防拐的意识,幼儿园也专门设置了相关课程,但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教育,防拐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在一所幼儿园,一名社会人士来到幼儿园靠几根棒棒糖成功拐走80%的幼儿。可见幼儿园儿童的防范意识之弱,家长和幼儿园要强化相关教育。平日里,看到拐卖儿童的相关新闻,应该及时跟孩子讲这些真实事件的起因、结果,引导孩子要留一个心眼,不要随便相信别人。用绘本教育,用绘本进行防拐教育,是学龄前、低年级小朋友接受教育最有效、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之一,对孩子进行防拐教育同样也是如此,教师和家长可以陪孩子看一些儿童自我保护相关的绘本,增强幼儿防拐的意识,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在课堂上还可以跟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家长扮演坏人,也可以让孩子扮演坏人,抑或请不熟悉的人扮演坏人,这样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更加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坏人都长得凶神恶煞,看起来很和善的人也可能是坏人,从此产生条件反射,下意识地远离陌生人,不和陌生人说话,达到保护幼儿的目的。
二、培养幼儿日常安全防护能力
幼儿的心智发育不成熟,还不懂得日常的安全隐患,教师要教育孩子们进餐或饮水时先用手摸摸碗或杯子,以免烫嘴;不能乱吃或乱喝没有生产标志的东西;不能用牙签剔牙。在睡觉方面,睡前要洗脸、洗脚、漱口;不能含着东西睡觉,不把杂物带到床上玩。行走时手不插在衣兜里;会扶着栏杆上下楼梯;学会靠右行走,不猛跑;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注意来往车辆;认识红、绿灯等交通安全标志。教师还应当教幼儿学会辨认药物和一些容易与饮料混淆的有害物品,不乱吃药;知道120急救电话,认识防毒标。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教育幼儿,不要在门边玩,防止撞伤。
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除了要为孩子创设安全生活环境,提供必要保护措施外,还需要在孩子盲目探索之前,给孩子做好安全规则的培养,比如哪些地方是不能乱碰的,哪些地方会很容易受伤,让孩子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例如,记住自己家庭的住址、电话号码、父母的姓名和单位,一旦走失时知道向可靠的成人求助,并能提供必要信息。 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有其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师应当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例如,鞋带系的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吃鱼把鱼刺挑干净可避免咽喉卡刺;吃饭不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异物。我们平时注意训练幼儿的这些生活。教师还可以通过讲生活的故事,使得幼儿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能。幼儿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应地就减少危险性,增强其安全意识。
总而言之,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和家长高度关注,从增强幼儿防拐意识入手,从增强幼儿日常安全知识入手,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入手,增强幼儿自我防护能力,让幼儿明白事情的可为与不可为,从而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