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07日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以《辛亥革命》为例

○ 施秉县第一中学 潘江文

历史学是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对历史事件做有层次、有道理、有依据的解释。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理性地对历史进行探究,从而对历史的评价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经说:“历史学就是史料学。”历史是一门靠史料支撑的学科,可以说所有的历史素养达成,其基础就是史料实证。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为例,浅析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一、在史料实证的内容上创设情景教学

情境创设和角色引入,有利于教学创新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授课教师在与学生探究辛亥革命是否必要的问题上提供一些史料,如马勇在《清末新政中的司法改革》中对这次改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它是彻底改变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得以存在的法律依据,为现代民主国家重建、新生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援和制度上的保障。经济上改革也为民族工业提供良机,从1895——1912年,中国资本工矿企业的年均发展速度是35.47%,这个首先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授课教师展示一位蓬头垢面的乞丐图片,并提出疑问:既然新政如此之好,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形?授课教师继续展示史料并解释,“清政府既要推行新政,又无力解决经费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压榨人民,不断加重旧税,增加新税。其名目之多,手段之苟,人民怨声之大,是举世瞩目的。”

立宪派和其他团体都主张民主,希望清朝皇帝像英国“虚君”一样,但清政府希望变成日本一样,绝不愿意当“虚君”。通过阅读史料学生发现清政府的改革是人民出钱,而且清政府也不愿意接受君主立宪制。清政府不愿把权力赋予人民,皇帝依然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权力属于全体人民。因此,皇帝是否要推翻,辛亥革命有无必要,学生心中应该得出结论。

二、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寻求历史真相

史料的形式有多种,包括文字、图片史料、影像史料等等,史料的筛选和运用对于寻求历史真相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课堂上,授课教师在讲解辛亥革命爆发背景的相关内容时,首先应该交代的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国际背景,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危机。展示《时局图》《川汉铁路公司股票》图片史料,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文字史料。如秋瑾的诗:“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由此可知,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签订带来的民族危机极大地打击了清政府统治的权威,也成了孕育革命的温床。其次交代的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国内背景,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以赔款为例,庚子事变后,列强索取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而且这批款项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九亿八千万两,加上地方赔款,共计十亿两白银。这笔赔款终究要转嫁给百姓。庚子之后,巧立名目、形形色色的苛捐杂税随之而来,导致民怨沸腾,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仅清朝统治的最后十年全国就爆发了武力反清的民变1300多起。经历过欧风美雨冲击的知识分子群体发出了急切的救国愿望。此后,民变和革命结合在了一起。民变借革命的旗号来壮大声势,革命利用民变的群众基础来发展实力,扩大影响,二者相互激荡,使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从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的关系分析,学生一步步寻求历史的真相,最后得出合理的认知。

三、在史料实证的深度上提升能力素养

历史是人类实践的过去,因为时代的不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视角也在不断转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课堂上,授课教师提供两则史料。

材料1: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推翻少数专制的反清革命,更是一场适应世界潮流的共和革命,其宏伟追求是实现民主,从政治到社会争取彻底的变革。这种民主的意识和呼唤,早在革命爆发之前酝酿已久,呼之欲出。当时整个政治氛围,社会心理以及力量条件,均为创试政治民主夯实了基础,提供了可能。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

材料2: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世界上最长的,所以从根本上铲除封建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中国废除专制制度的进程却令世界刮目相看。辛亥革命之际,东亚的日本和欧洲的英、德、俄、意都还有君主在位,尽管废除帝制并不等于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中,作为半殖民地国家的中国首先推翻帝制,不仅走在亚洲的前列,就是在欧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步平:《在时空背景下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要求学生阅读材料,联系教材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的主张、当时的“世界潮流”和中国的社会情势论证材料1的观点,从而理解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选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认识到资产阶级走向民主共和的实践是世界潮流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内部新的经济和阶级力量发展的呼唤。通过材料2,将中国的民主化实践与同一时期的亚洲和欧洲进行对比,认识到中国推翻帝制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特别是民主化进程的意义。通过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结论: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实践,是世界潮流引导和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民主趋向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政治潮流。只有放眼当时的世界发展大势,发现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所孕育的新生机,才能准确把握辛亥革命后国体和政体建设的总方向是走向民主和共和,反对封建专制这一主旨,而这也是辛亥革命最核心的思想主张和精神气象。

很多历史事件的形成都是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适合土壤,同时也是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一种交融。对世界的观点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中性的立场上去回顾、思考、探索历史本身,对历史的本源进行评价。

--> 2022-07-07 ——以《辛亥革命》为例 1 1 黔东南日报 c192407.html 1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