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07日

李精毅:返乡创业志更坚

李精毅(中)向工人讲解生产制作要点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莉

7月2日,在麻江县宣威镇卡乌村远帆工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四条钢丝拉丝生产线高速运转着,虽然是周末,但是为了赶订单,工人们一大早就来到生产车间,在各自的工位上井井有条地忙碌着。作为老板的李精毅,也丝毫不放松,一边对接着客户,一边关注着企业车间里的生产运转情况。

“跟着李老板干,不得吃亏!”来自都匀的文庆福,过去曾与李精毅同在浙江台州的一家企业打工,目前在远帆公司担任技术总监。李精毅回乡创业的第二年,文庆福就毅然辞掉了浙江的工作,返乡加入了李精毅创办的公司。作为技术骨干,文庆福一直在为公司的产品质量与产品研发把关。从“外出打工人”到“乡村创业合伙人”,不用离家太远,也能有稳定的收入,生活充满了希望。文庆福笑着说,追随李精毅的脚步,他选对了。

文庆福口中的李老板,名叫李精毅,是卡乌村本地人。从2001年起,李精毅辗转昆明、浙江等地,从水泥工到冲床工,再到技术工,他凭借着勤学好问和一股不服输的闯劲儿,不断提升自己,从小工成长为师傅、企业管理者,工资最高时能达8000元/月,这在10多年前是非常不错的工资待遇了。然而,在外漂泊的日子越长,李精毅就越是牵挂自己的家人、家乡,他回乡发展的愿望愈发强烈。

“我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想让跟我一样的父老乡亲们不用再背井离乡讨生活了,我想让他们相信在生我们、养我们的贵州农村,也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2011年9月,李精毅和妻子带着多年来务工积攒下的20多万元积蓄,毅然辞工回乡发展。

从2011年只有一台机器的远帆钉子厂,到如今注册资金800万元的麻江县远帆工贸有限公司。十几年来,李精毅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新的生产线,推出新的产品,主要产品从铁钉拓展到冷拉丝、预应力钢丝、床垫钢丝等,业务范围从省内延伸到省外,再到出口至越南、缅甸。

目前,远帆公司有就业员工21人、临时性季节工10多人,年工资性支出200万元。2021年,公司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扣除国家减免返还部分,年上缴税金近20万元。

“贵州省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黔东南州劳动模范”……这些年李精毅不仅为家人、为家乡创造了财富,同时也获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收获了大大小小的荣誉。“我忘不了回乡创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我都会尽全力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有稳定的就业和收入,生活越来越好。”李精毅不仅仅是公司的老板,同时也是卡乌村的名誉村主任、一名共产党员,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

宣威镇翁东村村民杨国情与妻子从2017年就在李精毅的公司工作了,今年已从公司光荣退休。“我们两口子在厂里做工,一个月能有8000元左右的工资。李老板手把手教我们技术,在厂里干了两个月后,我们就把在广东打工的儿子叫了回来,因为这里的待遇和广东的待遇是差不多的,没必要跑那么远去打工了。”杨国情说,他们一家三口每月加起来能有10000多元的收入,已经奔上了小康路,如今退休安享晚年,生活好着呢!

与杨国情一样,李精毅厂里的其他10多名工人都是当地村民,在这里他们学会了技术,在家门口就能拿到可观的工资。

乡村振兴,有“人”才能振兴。李精毅现身说法,想要劝说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干事创业。

今年,李精毅向村“两委”提出了自己想要组建村级“创业小组”平台的想法。李精毅说,乡村振兴需要强大的外力支撑,而乡贤回归就是最好的支持。他们可以利用“创业小组”平台,把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带回聚拢,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出资出力、牵线搭桥,直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卡乌村兴业的梦,需要我们大家脚踏实地干出来。我就想带动更多的村民共同富裕。”接下来,李精毅将继续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条件,带动更多有志青年“回归”创业,共同携手筑梦卡乌村、宣威镇乃至麻江县乡村振兴。

--> 2022-07-07 1 1 黔东南日报 c198631.html 1 李精毅:返乡创业志更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