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一中学 杨雪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交际能力,而围绕这个目标,学生要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最终来提高交际能力。但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的目的侧重于学生对语言本身的掌握,而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则与考试成绩直接挂钩。这样,教师就向考试结果看齐,教学为考试服务,在常规的教学中更注重读写能力,忽视了听说能力,尤其是对说的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哑巴英语”现象,学了英语而不会用它交流。而在实际生活中,语言口语交际要比书面交际的范围宽泛得多。因此,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是十分必要又迫切的。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开口
学生由于性格的不同及个人素质的差异,对英语的学习往往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对于沉默内向,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教师上课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当学生在进行口语操练时,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语音或语法上的错误。此时,教师对于敢于用英语去表达自己思想的学生要加以肯定,并可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适当降低表达难度,使那些不敢开口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掌声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开口说英语的信心。
二、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听说的习惯
首先,听是说的前提,不仅要鼓励学生多听语音,教师还要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积累了一定的口语教学经验。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口语交流开始,用简单的英语讲授课文,再辅以恰当的肢体语言、图片、实物等手段,并且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英语回答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英语口语的操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交际环境,不孤立学习单词,围绕所学的内容和知识在情境中开展具有交际特征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丰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多说的积极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乐于参与,并且通过这些活动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对话、角色扮演、朗读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听说英语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多说英语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现代视听技术手段和教学设备,融视、听、说于一体,有助于营造语言交际氛围。
四、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多了解英语文化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要想说好一门语言,就需要了解该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让学生掌握西方人的对话规则,还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区域环境特点和民族文化特征等。例如,在讲天气的话题时,就要介绍英国的气候特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英国人要随时随身携带着雨具;在谈论节日的话题中,要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的日期、由来以及人们如何庆祝这些节日等。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背景知识,以及对学生做相关题目的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题型有很大帮助,无形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可谓“一箭三雕”。
五、夯实语音基础,增大学生的词汇量
教师应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音基础,使学生对连音、浊音、辅音、重读、弱读等形式发音准确,语调准确。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发音更为准确,也为学生自己拼读单词打下基础,还可以让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丰富的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学生的词汇量会慢慢增加,从而为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