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09日

浅谈高中古诗文的诵读教学几个策略

○ 锦屏县三江中学 李培超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高考中的名篇名句默写题:

(1)《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往昔,“____,____”,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加标点)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加标点)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从2022年高考语文考题看出,近年来名篇名句默写题占了高考语文的一定分值。几乎所有高三教师都要求“64篇必背篇目必须不折不扣背诵并理解”,但仅是高三阶段才来要求对背诵篇目的背诵是远远不够的,对背诵篇目的诵读教学应在高一高二阶段就需要加强。

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没有诵读或诵读流于形式的现象比比皆是。老师和学生都认为高中阶段要学的文章多,要理解的内容多且深,如果课堂上要求学生朗读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学生阅读效率也很低,再说高考又不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重分析、重理解、重对话、重练习,使学生轻吟悟、轻背诵。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有诵读,也只是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罢了,缺乏教师有效的指导,大多是让学生读一读,走走过场,这种情况在古诗文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

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教学提示中强调“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诵读是学习语言的第一要素,诵读之时,积累词汇,增强语感,自现文义;同时,诵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黑陶,口才得到锻炼。

在古诗文教学中采用诵读教学法,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情怀。经过这样的诵读,对文章的理解才能加深,才能取得诵读教学应有的效果。诵读教学是一个以朗读为基础、以诵读为延伸、以涵泳为手段的教学流程,一个文本理解、教师指导、学生的求知等内在教学条件与外在课堂环境水乳交融的具体教学情境。为了使诵读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应认真设计课堂诵读程序,提出明确的要求,把诵读和理解巧妙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诵读的作用。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篇篇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古诗文,就像是海洋里一颗颗明亮纯洁的珍珠,高贵典雅,璀璨夺目,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激发起读者的喜乐悲愁。那么,如何才能让高中学生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代传统文化的浸润呢?我们从《琵琶行》的诵读教学中看出古诗文的课堂诵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进行:

1.利用诵读教学创设入情的意境

诵读的作品是否让人心动,让人震撼,让人联想,让人感悟,教师创设的意境是极为重要的。意境的创设有一种导入性、启发性、暗示性。在教学《琵琶行》前,我们可以把写秋的诗文中引入本诗教学的氛围,暗示本诗将在秋景中抒发情感,先为《琵琶行》诵读涂抹了一层特殊的感伤情体,之后配合以感伤情调的音乐背景,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为作品产生感染力、震撼力创造了条件。然后推出诵读,强化入情的意境,其导入、启发作用不可低估。

2.发挥教师的示范、桥梁作用

学生是否有兴趣、能否入情入境地诵读文章,与教师的示范诵读有很大关系,教师对作品理解深入、透彻,见解独到,示范诵读有功底,处理有技巧,能准确传达作品的精髓,使本诗具有震撼力、感染力,有助于学生深入作者内心,调动学生个人的深切体验,与作品同振共鸣,产生为之动心、为之动情的教学效果。《琵琶行》的教学中,那秋风瑟瑟的江边送别的感伤,琵琶女的弹奏传达的声声悲情,琵琶女诉说身世的凄惨,诗人同病相怜的悲伤,都是借助教师极富激情的诵读传达出来的,可以打动学生。可见,教师的示范诵读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架起作品、作者与学生之间心灵交流的桥梁,从而带学生走进作品,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3.深入发掘作品本身的内涵

诵读教学能深入进行,作品本身带有动情点,《琵琶行》富有表现力的高超的描写技艺,极富韵味的极有音乐感的诗句,极有层次极具冲击力的情感展示,都为诵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切入点。在高中教材所选的古诗文作品,风格迥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诵读这些优秀之作,就如亲耳聆听中华最杰出的人物与你倾心交谈,心与心交流、情与情碰撞,接受日月光华的沐浴,接受滋养。

4.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诵读教学

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等方式导入特定意境,以增强诵读的效果,或是教师饱含激情地诵读演绎,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同振共鸣。通过深入的体验,感悟式诵读,让学生独到的见解亮相出来,独特的个性张扬出来。因此,通读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让学生有自己理解的诵读。通过诵读质疑释疑,这个环节是诵读教学最光彩夺目的亮点,是诵读教学要达到的高潮。《琵琶行》的教学中,示范诵读架起通向学生与作者心灵的通道后,学生的感知被触动了,求知欲被激发了,可能会提出“精彩的音乐描写起什么作用”“三次关于月亮的描写是否多余”“悲伤的情感是怎样一层层表现出来的”等问题。抓住音乐描写段落所蕴含的复杂曲折的情感,串联起琵琶女身世谜底的揭示,连带起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触动,顿时,作品所表现的主题豁然显现。三次关于月亮描写的不同作用,情景交融手法运用的用意等问题,在鉴赏诵读中了然于心。此时再进行诵读,作品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物形象的感知,在这琅琅书声中得到升华,实现了对作品情感激荡后理性的鉴赏与思考。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果能穿透字句、节奏、修辞等“知识”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去倾听诗人的心声,捕捉其生命的行迹,教学效果必然大不相同。当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经过教学真的在学生心目中得以活化时,琅琅的读书声里必定会别有一番意趣。

--> 2022-07-09 1 1 黔东南日报 c192591.html 1 浅谈高中古诗文的诵读教学几个策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