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江县基东小幼连贯九年制学校 曾祥周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渗透在思想、文化、艺术、道德等各个方面,是通过积累、代代相传,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梦想和追求。音乐新课标突出强调:“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的音乐文化,有效地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是我们这些一线的音乐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在音乐课堂上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是一个势在必行的任务。学生必须得知道,至少做到要知道。
可是,很多学生从电视、广播、网络、杂志中都能接触到各色各样的音乐,他们疯狂钟情于流行音乐,特别是DJ摇滚音乐,而对中国音乐文化持“拒之门外”的态度。
记得2016年5月,上映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电影《百鸟嘲凤》,票房低落得惨不忍睹,最终靠方励下跪来提升票房。笔者也播放给一部分的学生看过,除了电影里有几个镜头能逗得他们哈哈大笑,其他的却一无所知,更别提什么感想和领悟。唢呐艺术其实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农村还是城市,我们都并不陌生。为什么就没有人喜欢呢?难道就和我们音乐教育的审美引导、文化引导一点点关系都没有吗?
笔者上大学那会儿,老师曾和我们说,就是今天电子琴上有一种音色叫日本尺八的乐器,但是以前这是中国的东西,为什么现在成了日本人的了呢?因为现在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尺八大师几乎都是日本人了。很多影视节目里的尺八音乐都告诉我们,那是日本人的东西。
或许现在很多音乐老师会认为,学生的音乐审美潮流已经走到了这个地步,我们的努力也于事无补,加上这个学科很多学校或多或少有点被边沿化,自己重视也没有用。其实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就这样纵容下去,不但音乐课上不好,中国好的音乐文化慢慢的继承的人也会越来越少,喜欢的人也会越来越少。音乐课本身就绝对不是一门纯粹只靠耳朵听的课,它涉及学科链接,如历史、地理、文学、政治等等,只有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才有可能真正听懂一首经典的音乐,像京剧、歌剧等更是如此。之所以现在的很多学生只喜欢流行音乐,甚至喜欢低俗音乐,就是文化引导做得不够好的原因。
例如,在上欣赏课的时候,由于学生对这类音乐比较反感、排斥,可以先从历史背景入手,分析讲解歌曲历史背景,结合语文朗诵诗歌,介绍作者等。首先告诉他们音乐涵盖的知识面是很广的,这首曲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任何一首经典音乐作品都来之不易,特别是祖辈留给我们的经典音乐。在聆听的时候,除了歌唱以外,更可以加入其他乐器特别是民族乐器演奏版本,体验音乐情绪和感情以外,更可以聆听感受其他的民族乐器所带来的不同音色和感受,达到辨别常见民族乐器音色的目的。如果有条件,老师可以现场演奏,学生就更喜欢了,既欣赏了音乐,又熟悉了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了历史文化,看到了表演,音乐课丰富多彩,学生又怎么会不喜欢呢。通过我们的引导,学生喜欢了文化类的音乐,喜欢上了很多有内涵的作品,观众多了,又何愁民族音乐没有更广阔的舞台呢?
所以,音乐课绝对不是培养耳朵的听那么简单,为了培养更好的音乐审美与良好的价值审美,音乐文化在教学中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要引导,而且要认真引导,好的东西不应该只是写在书上,更应该被很好地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