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11日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学生观察力培养

○ 雷山县达地民族小学 左秀洋

美术学科具有很强的美育功能,不是靠死记硬背形成的,反而是通过观察而来。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规律,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知,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找到观赏的价值,发现艺术美。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观察力的意义

观察力是人们辨识事物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很多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缺乏口头表达,这就与观察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只是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从来都不考虑学生的观察力,导致学生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鉴于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标准背景下一定要认识这一不足,通过观察力的培养,让学生学好一门学科。其实美术课堂上,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就要对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进行培养,并且要让学生从基础的阶段进行观察,发挥教师为引导的作用,不断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才可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策略

(一)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顺序

观察并不仅仅是表面的看清事物的特征,而是有次序地进行观察和欣赏,整理出一个创作的流程,这样才是学会观察。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去学会观察顺序。特别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整体,不管是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简单到复杂等,要进行一个详细的引导。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看到的内容是什么?在脑海中形成了什么样的艺术框架?之后,让学生进行一个整体的构思,抓住所需要表现的事物,进行详细观察。最后,再帮助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局部进行一个详细的观察顺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才会利用正确的观察顺序,去观察周围的景物。

(二)利用观察,激发兴趣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就像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生活中从来缺少的都不是美,而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利用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仔细进行研究,这样才会为之后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普通的美术课堂上,教师首先做的是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把握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对所出现的内容产生兴趣。

(三)通过诱导,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美术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创造美的能力,而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教师不能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就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游戏活动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他们对于现实的事物也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教师不利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利用独特的观察方式,激发学生的观察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人物的绘画”这一内容,因为不同年龄段人的走路姿势是不一样的,小孩子活蹦乱跳、朝气蓬勃,中年人意气风发,老年人就显得脚步婆娑。所以在绘画的环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走出不同时期人物的走路姿势,这样学生绘画出来的人物才会更加生动自然。而且教师要告诉学生观察,就要观察仔细,经过大脑不断整理后再下笔,这样绘画出来的内容才更加逼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这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抓住观察的本质,之后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再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才会学好美术,掌握重难点,体会到美术的魅力所在。当然,作为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探索和创造绘画中不同的美术作品,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2022-07-11 1 1 黔东南日报 c192716.html 1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学生观察力培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