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12日

小学音乐课教学之我见

○ 凯里市炉山小学 张素榕

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之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感受、鉴赏技能,形成一定的音乐文化素养就显得至关重要。现就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粗浅地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让多媒体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不仅仅是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何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积极参与的快乐。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更完整地呈现教与学丰富多彩、对比强烈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视觉、听觉等感官充分受到刺激,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得到相应提高,使学生愉悦地、自主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积极、热情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欣赏《伦敦德里小调》中,由于这是一首爱尔兰北部地区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学生没有去过爱尔兰,不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创作的背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和景象,笔者将爱尔兰北部地区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相关知识点做成幻灯片,之后与学生一同到爱尔兰北部小城上去感受那里的音乐文化,并请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做律动。在情境作用下,学生情不自禁地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互动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堂和其他学科有明显区别,都是由课堂本身决定的。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抓住音乐课堂特征,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让教学课堂更加鲜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点拨者与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敢于展现,表现自我。在老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教学互动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让音乐知识得到升华。在这种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中,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在教学《采山》这首歌曲时,让学生根据采山场景设置采山动作,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情境,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中,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开展课内外活动,引导学生创造并表现音乐

对于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而言,需要实现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培养,促使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实现对音乐的享受,并用唱跳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对音乐的创造与表现,进而在体验的过程中,借助音乐来实现心灵的洗礼,并在情感体验中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实际践行中,对于教师而言,则需要以课内外音乐活动的开展来打造体验式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都能够具备学习音乐的环境,在训练学生听觉的同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并能够主动去表现与创造音乐,为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提供保障。如以“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为例,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自己喜欢哪种小动物、能够模仿其叫声或是动作吗”等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展开这一教学内容。在课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替换,然后编出新的歌曲进行表演,进而引导学生实现对音乐的表演与创造。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去衡量设计每一节课,进行综合性的训练,通过各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趣味性,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和发展,为以后更好地学习音乐打下扎实的基础。

--> 2022-07-12 1 1 黔东南日报 c192771.html 1 小学音乐课教学之我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