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12日

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黄平县新州镇小学 潘宗珍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小学生数学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原因并不是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是缺乏解题思路与技巧,找不到思考点和突破口,不知如何着手分析。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之一。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现结合课题研究成果,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自经历将生活原形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很多问题都是数学知识的具体化,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看生活情景图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多体会到数学贴近生活。如二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片段:老师出示一幅游乐场的情景图,让学生根据画面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到游乐场有3辆缆车,每车坐6个人,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创设类似的情景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引导主动探究,增强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猜测、推测,用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主体意识在主动探究中增强。主动探究可分为五个步骤:1.理解你的问题。2.选择一个计划。3.尝试你的计划。4.检查你的答案。5.反思你做了什么。

三、注重实践操作,培养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获取知识,通过教学活动的实践,努力使学生掌握数学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交流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 为研究长方形的性质,教师让学生拿着长方形纸片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长方形折折找边的特征,有的学生用直尺测量边的长度找特征……学生经历了动手剪、折、量、画、比等动手过程,在实践、探究、交流等合作活动中,初步理解并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从大量的教学过程中也能看出,经历数学动手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四、引导反思评价,优化解决策略

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历、探索与体验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学的策略。在反思和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指导,指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问自己或他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是怎样使用已知信息的?);指导学生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这样对吗?有不合理的地方吗?);指导学生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性(还有其他方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指导学生在反思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具体的策略,这些具体策略中包含了哪些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并对此进行加工、提炼、归纳而得到适用范围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

另外,反思评价也是让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的一个重要过程,能让成功的学生增强自信,让未成功的学生得到鞭策,让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得到张扬。

在素质教育的指引和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与策略,重视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策略,在参与中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自行经历探究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感悟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 2022-07-12 1 1 黔东南日报 c192798.html 1 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