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谷坪乡中心小学 李显林
小学语文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古人的诗词智慧,吸取古文精华,老师应重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了解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如何更好地结合。
一、传统文化在五年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1.传统文化在生字中的体现
五年级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保留了以往教材中在课文中穿插生字词的形式,将生字词置于课文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在合适的语境中来领悟汉字的具体含义。而汉字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在学习汉字的时候,了解更多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民间故事被引入课堂
小学语文课程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让我们印象深刻,流传至今。牛郎织女是小学五年级课本的教材,本文讲述了牛郎从小遭遇了哥哥嫂子的虐待,和老牛一起生活相依为命,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上的织女相识并结为夫妻,但遭到了王母娘娘的阻隔,从此只能每年七夕见一面,相见尤为困难。其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勤恳恳、辛苦劳作、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求和对爱情的向往。深步探究牛郎织女其中含有道家的审美、儒家的仁孝思想,在那一时期,爱情肯定要受到权力的阻碍。牛郎织女故事的兴起可以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学生探索的兴趣。
3.古诗词被引入课堂
《游子吟》这首古诗是笔者印象深刻的一首诗,我们就以此为例。全诗一共六句三十个字,短短的一首古诗,却隐含着巨大的深意,深刻感受到古人诗词的智慧。慈母在深夜中为临行的儿子缝制外出的衣物,一针一针地缝制临行前的衣物,为的就是害怕归来时衣服破旧。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怎么能报答的了伟大的母亲呢?深深体会到了古诗词的魅力,字字刚劲,同时,也体会到了传统文化深远影响,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懂得母爱的伟大和懂得知恩图报,尽善尽孝。在古诗词中畅游人生,体会古人诗词智慧。
4.短篇小说被引入课堂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家乡桂花摇落时的场景,中秋节前后,正是桂花盛开的好时候,生活在他乡,看见此时桂花开,想起小时候街坊四邻一起摇桂花的场景,看见一张张甜美的笑容,看见像下雨一般的桂花落下来,好香啊,香飘十里,金沙铺地,回忆的感觉真美好呀。表达了对儿时往事的无比怀念,桂花的香气不受季节的限制永远甜在人们的心里。使村子里的人的生活更加甜美。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美好的意境,更加完美的塑造人物性格。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更好融合的策略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更好结合,相互融合与渗透。古诗词是学习传统文化不可逃避的,了解、阅读、背诵、学习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的追求,也经历了时代的考验,顺时代流传下来,得到了广泛认同的美。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懂得池塘并不是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比喻知识的来源是源源不断的,只有不断获取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使心智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敏锐。组织书法比赛,了解汉字的美及其魅力。
2.重视课外阅读
书籍是辅助工具,广泛涉猎课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积累知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有专门的图书馆、阅读室。例如,四书五经、古诗词、名人传记,写下观后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理解。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优秀传统的文化。
3.增强传统节日对学习语文教育的影响
语文教育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那就是传统节日。我国是一个重视文化伦理的国家,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和特有的民族风情,可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进行有效结合。例如,端午节这一天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屈原,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辟邪等都是端午的习俗活动。语文老师可以布置朗读课文,体会磅礴气势,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可以布置手抄小报,查阅资料,在制作小报的过程中激发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4.提高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质
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道德素质,如聆听专家讲座、学校开展图书角、开展传统文化阅读专项训练,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广播等各类宣传载体,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使教师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充分发挥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成为中华文化创新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小学语文课堂又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因此,教育与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只有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相互融合渗透,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