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城关第六幼儿园 石家晔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做好幼儿教育中幼小衔接工作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也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一、幼小衔接工作的价值分析
在本质上,幼小衔接工作起到了缓冲小学教育阶段与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坡度,真正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一个不分离的整体。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培养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指教师要把一年级所学的内容教给幼儿,而是合理利用小学与幼儿园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给其入学前做好坚实的心理准备。幼儿教育阶段注重的是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而小学教育阶段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真正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实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目标,这也为幼儿入学后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一工作中,教师可以要求幼儿用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自己,注重培养幼儿珍惜时间和善于学习的好习惯。幼小衔接工作逐步培养起幼儿的自律能力,可以让幼儿尽快地适应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学过程。
二、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策略
1.真正明确幼儿园与小学差异
事实上,幼儿在入学前的知识储备只要求能够适当识字并且能够会十以内的加减法。所以,教师根本就没有必要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授小学内容。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明确认识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差异。第一,要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儿童发展规律的基本知识,从儿童健康成长的角度来安排幼小衔接工作进程。第二,注重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设身处地为幼儿设计团体活动和个人活动,真正尊重幼儿和关心幼儿。在幼儿园,幼儿绝大部分时间都受到教师和保育员的精心照料,而在小学,教师对学生生活上的照顾减少。在学习上,幼儿园注重寓教于玩,以游戏为主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小学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任务和规则意识,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方式并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应该建立一个稳定的作息制度,培养幼儿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教师也应该注重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幼儿自己玩耍或者思考。
2.加强幼小之间的沟通,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教师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心理介入活动,以多种形式优化幼儿合作与交流能力,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在课程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个体特殊性和差异性,设计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真正提高幼儿衔接工作的质量。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关于时间和环境的游戏,如“我要上学啦”“十分钟能做什么”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为了真正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加强幼儿园与小学双方的沟通与协作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如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进行参观学习,请小学生到大班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样可以使幼儿真正了解小学的学习任务和生活要求,建立良好的入学心理准备。加强幼小之间的沟通也可以加强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联系。两者可以定期沟通和交流,共同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幼小衔接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作业时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在幼儿进入小学初期,可以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的生活内容与学习内容,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生活节奏和学习节奏,多增加生动有趣的内容和趣味形象的活动,安排合理上课时间和作业量,逐步提出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要求,从而构建一个幼小衔接工作的育人环境。这样的调整可以使幼儿比较自然地进入小学生角色,真正培养幼儿长期学习的欲望。
我们要拒绝幼儿教育小学化,从理论上和行动上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应该立足于幼儿园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敢于探索教学方式,敢于创新教学内容,真正培养幼儿适应社会和学习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