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十八小学 张祥珍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三年级则是课程标准把写作从“写话”过渡到“习作”的起始年级,这个阶段习作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三年级的学生才刚开始接触作文,所以在学习中必然会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就要从教学人手认真分析找出影响教学效率提升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
一、现状
(一)教师教学费时低效,心中无底
观习作课堂,不少老师还是停留在学生习作前,讲开头怎么写,中间可以写什么,然后怎样结尾,再出示一篇例文,分析具体细节。虽然知道这样的习作教学不一定有什么效果,但是觉得这个不能省,那个也不能丢,生怕因为自己哪个环节没有讲学生写不好。教师照本宣科,只知习作主题,不知每次习作要落实的写作方法,达成的教学目标。对于习作教学,教师自己心中也无底。
(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动力不足
通过前两年的学习、积累,三年级的孩子在习作水平上已经呈现良莠不齐的情况。面对同一个话题,有的孩子能进行完整构思、具体描写,也有的孩子每次写作文总是“咬笔头”“挤牙膏”……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语句欠通顺,更不要说谋篇布局了。
(三)家长辅导力不从心,认知不足
孩子进入三年级,家长也格外关注孩子对待习作的态度。一方面,他们为孩子写不好作文而感到担忧,但另一方面,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辅导孩子写作。对于写作的提高,家长缺乏足够的认识,总认为孩子作文写不好,把孩子送进作文辅导班中总能见成效,殊不知习作水平提高绝非一日之功。
二、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一)课标要求:从“写话”到“习作”的跨度
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把写作在第一学段中定性为“写话”,在第二、第三学段定为“习作”。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年级,学生从没有过多拘束的“写话”过渡到篇幅完整的“习作”,要求上有了一个较大的跨越。学生会觉得难,会有畏惧心理。改编《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的名言:害怕习作的心理比习作本身要可怕一万倍。所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并保护他们写作的热情、冲动、愿望,是我们三年级语文老师特别要用心去做的事。
(二)施教双方:“成人”与“孩童”认知上的差距
笔者在执教三上第一单元的习作《我的课余生活》时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笔者备课时觉得顺理成章的内容安排,在学生那里却得不到及时回应,全班学生的反映很慢,偶尔有几个学生与老师有互动,大部分的学生一堂课都是一脸茫然的样子。课后反思,是由于笔者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认识不足,导致了整堂课教师与学生两层皮的情况发生。其实,像这样的情况在不少教师的习作课堂上也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趟儿,问题就出在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三、解决策略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既想摆脱照本宣科使用教材习作的无效作文教学,提高课堂习作的实效性,但又没有能力抛开教材习作,另起炉灶实施个性化的作文教学,于是笔者一年多来不断在实践探索基于教材习作的习作课堂教学方法、策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三年级习作教学做好从“写话”到“习作”的承接工作,为学生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方法,授人以渔化难为易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任何一种技能,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习作教学中不注意写作方法指导,学生没有掌握学习作文方法,自然会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失掉对作文的兴趣。
1.借预写单作前预热
习作之前,我们教师需早早设计习作预写单,按照要求提前一定的时间下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预写单的填写,积累素材,构思框架。这样的做法打破了“两堂课完成一篇习作”的时空局限,让习作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这也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有了预写单的提前预热,学生在课堂上明显有话可说,下笔有物。教师在习作前期可批阅学生的预写单,收集典型素材,让习作教学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2.在引导中学会观察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如对事物大小、颜色、轻重的感知,但是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事物的细节,精确度不够高,而且还不能系统地进行观察。教师应该在观察的细致、有序两方面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培养。
3.在模仿中习得语言
仿写是从阅读过渡到习作,从吸收转化为表达的必经途径。教材中提供了许多经典的语言范式,我们老师要善于捕捉经典的句、段、篇的格式来练习学生的习作,让学生学习、逐步规范书面表达,降低写作难度,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
(二)激兴趣,动力持续渐入佳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经常练笔,才能让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提升,渐入佳境。
1.先画后写,画中有童趣
绘画和作文,都以观察、体验、想象为前提,两者有共性的一面。但绘画对于孩子,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孩子从牙牙学语时就喜欢涂鸦画画,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而语言的学习、积累需要系统训练,所以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语言无法顺畅地表达孩子的思维。通过绘画,他们知道自己设计的机器人独特的构造、奇特的功能。这种“想象——绘画——习作”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了孩子的习作能力,真正让习作言之有物,增强了孩子习作的兴趣。
2.赏趣味名,赏中有童趣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取一个合适的、有趣的题目并不是那么容易。无论是三上抑或三下年级,写人、记事的习作都有。对于成人而言,写人、记事两种文体在题目中就能一眼辨出。但三年级的孩子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难以区分。此时如果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取题上增加一些趣味,就能让学生轻松掌握。
四、结束语
基于教材,研究教材,三年级教材中的习作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有待我们重新细细咀嚼。我们每一位教师在面对习作教材时不妨多一份细致思考,多一些方法给予,多一点童趣陪伴,让孩子在学习习作之初有兴趣、有动力,切切实实为学生做一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