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新州小学 王家乐
在数学的学习中围绕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常见的数学学习的模式, 也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 考验着学生的学习水平。问题解决是一个借助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分析现有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思路, 并进一步付诸实践, 使得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以数量关系为主要考察内容的题目时很难抓住要点,得不到正确和有效的解决。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通过参与数学课题研究获得了一些教学心得。
一、关于数量关系的认识
数量关系是从一类具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关系式来表示这种联系的关系。众所周知,过去解答应用题的“金钥匙”是分析数量关系,也可以说应用题教学离不开数量关系的分析。然而,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不再出现“应用题”字眼,而是“解决问题”。那么,数量关系的分析对解决问题还存在重要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一)加强题目阅读,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解决办法。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面对较复杂的问题感到无从下手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大胆地读出题目,一边读一边用铅笔画出问题中的关键词,如多多少、一共、还剩、原来等重要信息,找出数量关系就可以找到切入点。事实证明,在解决问题时都是有意或无意地运用数量关系的。一是根据数量关系推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二是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每步用什么方法算,如何列式。可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百分数”中有一个问题:笑笑买了一支圆珠笔和一支钢笔,一共用去24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钢笔单价的[~公式~] ,圆珠笔和钢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初看题目,许多学生会觉得很难。但是通过分析数量关系,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圆珠笔的价钱+钢笔的价钱=24元,圆珠笔的价钱=钢笔的价钱×[~公式~],或者钢笔的价钱=圆珠笔的价钱×5。有了关于价钱的数量关系作为列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实际问题的解决就变得不再困难了。
(二)从生活化出发,内化数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量关系、理解数量关系。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将获得清晰的解题思路,在数学解析过程中攻克难关。
例如,教师可以挑选符合学生实际的数学经典例题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像题目“小明陪妈妈去超市买水果,苹果每斤6元共花了18 元,香蕉每斤3元花了15元,那么,请问小明妈妈买苹果和香蕉各多少斤?一共花了多少钱?”面对具体的题目,教师要以正确的解决问题方法来进行教学。审题是构建数量关系的第一步,通过审题发现苹果的单价为18 除以6,同理也可以算出香蕉的单价,通过数量关系的正确构建,结合题目要求可以顺利求解。
(三)培养解题思路,增强思维能力
解题思路是小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经过思考学生会抽象为具体的数量关系,通过构建数量关系 有利于学生快速正确求得答案。教师作为数学教学的指导者,针对小学生的数学实际水平进行思维的培养有着切实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利用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配置具体思维性的数学题目来辅助教学。像“小明星期天去购买文具,买 3 本笔记本花了 6元,那么他要买10本这样的笔记本共需要多少钱?”这一数学问题的求解关键就是求得每一本笔记本的单价,整个数学题目就迎刃而解。
在小学数学解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意义重大,教师必须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在重视构建数量关系的过程不断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