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13日

立足资源禀赋 发展红色旅游

—— 对我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旅游“桥头堡”的思考

□ 吴隆文

今年4月,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提出,“支持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围绕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发挥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等国家级爱国主题教育基地功能作用,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结合黔东南红色资源禀赋情况,笔者就如何抢抓历史机遇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旅游“桥头堡”提出如下浅见:

一、我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旅游“桥头堡”的优势和条件

1.我州红色资源丰富。黔东南是一片留下过中国革命历史深深印迹的红色沃土。黎平、榕江、锦屏、从江、黄平、镇远、凯里等县(市),是省委省政府划定的革命老区。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历史陈列馆被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贵州省“党史教育基地”;锦屏龙大道故居、镇远周达文故居、镇远“和平村”旧址等14处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凯里党史陈列馆、镇远革命史馆等8处被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黎平会议纪念馆、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等20处馆园被州委命名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州境内众多的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标志物,以及革命历史、革命故事、人物事迹、时代精神等,构成了黔东南宝贵、丰富、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为我州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基础。

2.我州红色旅游已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统筹规划发展。2005年3月,黎平会议会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100个景点之一;贵阳—凯里—镇远—黎平—通道—桂林线路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精品线路”之一。2016年12月,黎平会议会址再度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20年,黎平翘街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黎平县红色旅游发展被评为全国60个红色旅游经典案例之一。2021年5月,从江县岜沙苗寨、黎平县肇兴侗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凯里市下司古镇、丹寨县万达小镇,被作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多彩贵州·幸福苗侗”精品线路推出。

3.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开发建设工作。2015年5月,州委州政府在《关于支持镇远县加快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发挥红色文化优势,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精品”。在《黔东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发展“以黎平、榕江、三穗、镇远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推出红军战斗遗址、抗战历史文化、贵州革命先烈故居寻踪、施洞军委会纵队驻地等红色文化主题游”,作为旅游精品带动工程予以规划建设,并把“贵阳—凯里—天锦黎木商文化和红色文化经典旅游线”,作为重点旅游线路打造工程予以规划发展。2021年12月,在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州委提出,要“抓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黔东南建设区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对全州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红色旅游开发建设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

4.我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有序推进。目前,已完成黎平红色文化体验基地、黎平中潮佳所至县城长征历史步道等4个项目建设,完成黎平会议会址、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旧址等10多个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修缮,长征入黔纪念园建设(鸡公嘴)工程等17个重点建设项目及4个红军村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台江县皆蒿—施洞镇长征历史步道、锦屏县瑶光毛泽东长征行居修缮2个项目已启动建设。同时,扎实推进黎平县佳所村、施秉县白垛村、台江县偏寨村、剑河县中都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目前,黎平县佳所村、施秉县白垛村、台江县偏寨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已通过省级评估验收。

5.我州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在革命文物保护方面,黎平会议会址、镇远“和平村”旧址、黄平旧州革命遗址群,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3月,榕江县被纳入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名单;2020年7月,施秉、锦屏、剑河、台江、黎平、天柱、岑巩7县被纳入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名单;黎平县烈士陵园、龙大道烈士陵园分别为全国、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在开发利用方面,州境内的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等,已被纳入全国或省、州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国防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行免费开放。2021年,全州共争取到上级文物保护、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中央补助资金近5000多万元。在宣传推介方面,推出了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最美红军村、最美红军路、长征路上好民宿、最美红色研学基地等产品业态,红色旅游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在盘活红色资源方面,大力实施“红色旅游+”计划,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与户外体育、民族文化、农耕文化、自然风光旅游等融合发展。

二、我州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我州红色资源在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方面,均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地方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保护利用红色资源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价值,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来研究和部署,没有真正构建起红色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的整体合力,发展规划、经费投入滞后,影响了红色旅游集聚效应的发挥。

2.挖掘不足,研究不深。如对红军各部特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陈云等革命领袖转战黔东南的史实考证不细,理论研究薄弱;对红六军团西征及中央红军长征转战黔东南特别是黎平会议的历史地位和新时代价值研究不深不透;对龙大道、杨至成、周达文等黔东南籍革命历史人物的挖掘和相关生平研究不到位等。

3.保护不力,传承不足。一些县和部门对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工作监管不力,使得一些年久失修的红色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只挂牌不保护”现象仍很突出,部分重要遗址存在产权分歧。州、县涉及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研究机构与人员偏少,理论研究人才匮乏,研究成果有限,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理论体系支撑。此外,宣传、党史、民政、退役军人事务、文旅等部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管理和保护责任难以落实,影响了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

4.开发不足,利用不够。除黎平会议会址、龙大道故居、周达文故居等少数重点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外,大部分红色资源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红色资源蕴含的巨大潜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开发前景受限。二是总体规划不足,开发层次偏低。三是地方财政困难,投入经费不足。四是展陈方式单一,传承效果不佳。五是内涵挖掘不深,品牌效应不强。

三、关于我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旅游“桥头堡”的对策建议

第一,必须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立足资源禀赋,抓好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旅游“桥头堡”,通过红色旅游唤醒红色文化记忆,让红色资源育人、化人、润人的作用和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对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全州上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精神力量,推进我州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全州各级各部门应从推进政治、文化、经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红色资源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责任感、紧迫感。紧紧抓住国发〔2022〕2号文件和黔府发〔2022〕7号文件的历史机遇,大胆学习借鉴州外其他地区在保护和创新推进红色资源转化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我州革命遗址遗迹的阵地作用,积极打造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红色旅游项目。统筹推进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康养休闲等各类旅游资源融合发展,使青山绿水、文化魅力、革命情怀相互辉映,让游客在体验到我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的同时,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第二,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布局,盘活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将红色资源保护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措施到位。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加强对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领导和管理。将红色资源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制定红色资源保护详规,科学布局、综合布局,深度还原红色风貌的历史脉络,彰显红色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感。依托境内地理风貌、人文条件、产业特色,对红色资源进行整合,把红色资源、特色民居等建筑资源,按照文化旅游的要素进行开发利用。以黎平会议会址为核心,沿红六军团西征和中央红军长征转战黔东南线路,综合布局打造红色要素高地,营造集红色风貌、生态环境、民族风情、康养休闲为一体的精神家园,促进红色文化、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现代旅游业及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使红色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光彩。

第三,必须以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红色资源立法保护途径和模式,加快推进红色资源保护立法工作,制定并施行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将红色资源保护开发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研究制定红色资源保护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将红色资源保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进一步落实责任、措施和资金,在保护中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通过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宣传教育等方式,教育引导各级各方面和全社会积极参与红色资源保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充分发挥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能,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破坏红色资源的行为。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具有区域优势的红色文创产业,延长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让红色文化永续传承。

第四,必须深入挖掘、研究和整理好红色史料,总结提炼好红色精神内涵。加大红色资源的挖掘、研究力度,努力提炼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着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借助黎平会议等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龙大道、周达文、杨至成等州内重要党史人物纪念活动开展,有针对性地举办红色文化学术研讨活动,深入研究和阐释红色文化的深层次思想内核和新的时代内涵。依托价值突出、内涵深厚的黎平会议会址、镇远“和平村”旧址等革命遗址,以及黎平会议纪念馆、杨至成将军纪念馆、镇远革命史馆、凯里党史陈列馆等,推介一批红色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增强黔东南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按档次对锦屏瑶光毛泽东长征行居、龙大道故居、龙云故居,镇远周达文故居,三穗杨至成将军故居,台江红军长征中央军委驻地旧址等革命遗址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进行分析评估,为开展保护开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必须抓好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宣传推介,形成红色旅游的品牌效益。深入发掘红色资源的政治和文化价值,深化拓展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激励人、教育人、启迪人、警示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纪念馆、陈列馆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修缮,丰富和改进展陈方式,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红色讲解员的培训,规范解说词与宣传口径,确保红色资源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着力打造一批经典景区、精品线路,进一步发掘红色资源的旅游和经济价值,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强化新闻报道,充分利用媒体、报刊、网络等,加大对红色资源优势和品牌的宣传推介,为保护利用红色资源营造良好氛围。 积极实施红色文化品牌战略,悉心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文化。邀请知名专家、作家,以革命先辈长征时期转战黔东南的史实为题材,编写历史小说、剧本,拍摄影视、舞台作品;依托黔东南籍龙大道、周达文、杨至成等党和红军的重要人物和黎平会议纪念馆、凯里党史陈列馆等,讲述好黔东南革命故事,打造好黔东南红色文化品牌。

(作者系中共黔东南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 2022-07-13 —— 对我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旅游“桥头堡”的思考 1 1 黔东南日报 c192879.html 1 立足资源禀赋 发展红色旅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