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14日

地理教学中的诸多“应该”

○ 凯里市第八中学 李柯夫

近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关于教材的问题成了今年的一大热门话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也来说说我们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应该”。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它主要是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载体也多样化了。除教材以外,还有各类指导书和补充读物;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教学辅助用具,教学程序软件包;幻灯片、电影片、音像磁盘等。此外,教材的编辑要妥善处理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

在现行的地理教材中,无论是初中或高中课本,多半是图多文少,文字叙述过分“精简”,甚至部分重点内容也被“精简”掉了。不像以前老教材那样把该表达的内容全盘托出,而是把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隐藏在图中,有的在图的下方列有思考题让学生去分析,有的则什么也没有,如高一上册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各气候类型的降水、气温月份分配图,隐含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应该引导学生从图中“挖出来”。而有些内容却过多地叙述和重复,如高中选修第二册中有关我国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章节重复太多,应该“精选”和“精讲”。针对上述问题,在备课、上课时绝对不能丝毫不变地“遵循”教材,该详则详,该略则略,有目的地进行增添和删减,有的放矢,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列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常遇到的诸多“应该”的问题。

一、对简单明了的内容,应该少讲多练或边讲边练

对这类知识内容,没有必要“细嚼慢咽”或照本宣科,应该“点到为止”,如果同步练习没有相应的习题,则应该从“外地调入”。例如,在上高一上册P63的“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比较”,要求学生从运量、运费、运速、灵活性、连续性等方面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最优或最劣的特点,参照学生用书《收获季节》P157的图3-1-9如图1给学生判断A、B、C、D、E所属的运输方式。又如,在上高一上册P72港口建设所需水域和陆域条件时,引用学生用书《收获季节》P155的图3-1-3如图2给学生判断港口应在A、B、C、D中的哪个位置,并说明原因。

二、对内容前后重复或必修与选修教材对同一问题的观点不一致的内容,应该采取集中对比的方法,“取其精华,除其糟粕”,大胆取舍,合二为一,不拘于教材

例如,在高中选修第二册的《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前后两节对荒漠化的人为成因重复,应该“合二为一”,对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应该结合P41图4.12引导学生从人为原因找治理措施,不拘于教材。另外在选修第二册中P29-32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和治理措施叙述过于繁杂零乱,必须抓住主要的人为原因就是“植被破坏严重”,至于教材中的“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营造宫殿、轮荒、开矿、战争”等均为人类破坏植被的具体形式而已。在水土保持措施上也应该结合P31图3.5针对人为原因寻找治理措施。

三、对有“血缘关系”的知识,在复习时或在上选修课时,应该把它们“放”在一起讲,使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更明了

例如,在复习“大气环流”时,应该把大气环流即三圈环流中的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和季风环流所形成的气候类型、洋流、自然带等放在一起讲,使知识系统化;在上选修第二册时,应该结合初中《中国地理》的来讲,作适当增减,以便学生温故而知新。

四、对图形相似的知识点,在高三总复习时,应该采取“一图多用”把它们联起来

如等值线图,可以把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地球自转线速度线、等震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知识用一图把它们串联起来;循环示意图,可以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洋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水循环等内容串联起来;三角坐标图,可以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土壤组成结构等内容串联起来;直角坐标图,可以把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气温与降水等来判断人口的类型、气候类型等。通过一图多用的练习,把不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讲,便于学生巩固知识,学会“活用”示意图。

五、应该把课文中的“无用图”变成“有用图”

例如,在现行教材高一必修上册P7的图1.5“中国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P70的图3.25“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的变化”、P75图3.33“地下水示意图”等,在课文叙述中几乎没有与之相关的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分析P7的图1.5“中国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P70的图3.25“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应该结合P75图3.33“地下水示意图”,引导学生弄清地下水的类型,并联系实际讲解农村有些水井的水温“冬暖夏凉”水量稳定,而大多水井则“夏溢冬枯”的成因和所属的类型,使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又如,在必修上册P47图2.26“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P48图2.27“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课文几乎也没有涉及,应该引导学生从图中归纳出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

六、应该把“无用的课文”变成“重点内容”

例如,在高一必修上册P47的“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P48“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该课文的意思是“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和“世界降水的水平分布规律”,并讲解成因和应用。

七、对那些几乎句句是“真理”、字字如“千金”的课文,则应该采取“一图多变”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练习

例如,在高一必修上册P21-22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叙述几乎没有一句是“废话”,必须“一字不漏”地记住,但要真正记住并学会运用则相当困难,只有采取一图多变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复练习,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和运用知识。如在讲解P21的三个图时,最好先用课件让那三个图“动”起来,结合课文讲解,再用不同的图形如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图、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和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图,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太阳高度等值线图等,从不同角度来让学生练习,才有可能使学生“熟能生巧”。

八、应该把不该“丢失”的内容 “捡回来”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现实意义大又是高考必考的重点内容,在高考大纲中从不消失,但在教材中却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的内容,如区时、地方时的概念及计算;国际日期变更线与零时日界线;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季风洋流;阳历历法等,如果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特别的讲解,那将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考试将带来极大的不便,尤其是文科生在地理高考时困难更大。

九、作业题中没有重点内容相关的题目,应该“补充”

因不同版本作业的编者选择有所不同,经常出现没有重点内容的题目,这就靠任课补充了,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在地理教学中还有很多“应该”,需要不断去探索和完善,以上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有不妥之处,敬请海涵。

--> 2022-07-14 1 1 黔东南日报 c192996.html 1 地理教学中的诸多“应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