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15日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研究

○ 麻江县谷硐中学 周胜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新课程要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即能将数学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达到活学活用。因此要求广大教师在数学课堂当中要让学生意识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在课堂当中创造合适的、能反映数学本质的教学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探究的学习习惯

数学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亲身感受到这个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探究新知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以过去的学习经验来思考新事物。

(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

教师如只是单纯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硬塞给学生,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和排斥感。反之,教师若将数学知识放到鲜活的背景之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新课程改革提倡将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在一起,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授“合并同类项”内容时,教师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元素入手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以从“统计硬币”的游戏互动开始:首先,准备一些不同面值的硬币,其中包含1角、5角、1元三种硬币;其次,分别邀请三个学生上台来统计硬币,看看谁的分类又快又准确,其他学生在台下观察。其中一个学生分别将袋子中的硬币一个一个拿出来统计,第二个学生以1元作为标准,将1角的硬币10个10个归类,5角的硬币2个2个归类,然后统计;第三个学生将袋子中所有的硬币倒出来,然后1角的划分为一堆,5角的划分为一堆,1元的划分为一堆后统计。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哪个同学的统计方法?大家肯定一致选择第三名学生的做法。通过这种类比的情境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有关同类项的含义,在后期的整式计算中也能借助这个游戏互动想起同类合并的计算方法。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等精心设计问题,确保问题难度适中,并在合适的时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的思路,促进其思维发散。例如,讲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之前的知识,如“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么是否一定要分别测量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边和三个角,才能确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有的学生提出因为三角形内角和是固定的,所以两个角相等就行。教师继续提问:“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最少要掌握几个条件呢?只测量一个角或两个角能证明三角形全等吗?我们一起来探索吧!”然后,教师让学生以4-5人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通过画图、测量和推导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样,学生就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探究,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知和学习,体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进而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其数学运用能力。例如,讲解“生活中的不等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认识数量间的不等关系,这有助于其理解不等式的意义,并且能够运用不等式表达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教师先向学生描述一些生活情境,如“某车次的公交车共 28 个座位,李明上车后已经没有座位了,那么车上的人数和座位间有什么数量关系?”用这种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知识,可以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问题场景,才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思考等教学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大胆创新,探索各种能激发中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情境,借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022-07-15 1 1 黔东南日报 c193091.html 1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