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16日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

○ 三穗中学 雷国湘

在互联网时代,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的难度增加了。技术进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前人们更多是要求学生的学业水平,但是现在对初中生的核心价值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生活是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价值方向和行为习惯一步一步地迈向成熟。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更加主动地关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赢得学生的信任,并且在课堂上更多使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教学,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的亲和力。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备好教案,更要研究学生状态备好学生。因此,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重要性也由此体现出来。对此,本文将针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合理

许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用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往往无法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相结合,导致教学设计呈现出低效化。很多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认为教学的讲授内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在中考阶段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授课方式也较为陈旧、僵化,这都使得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一些孩子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严格和枯燥,课堂环境干瘪无聊,使得学生对其教育的兴趣难以提升,课堂质量难以有效提升,更无法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学习成绩和学习排名的提升,倾向于模式化的学习方式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无法发挥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作用,从而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缺少对学生的实际帮助性意义。

此外,由于固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知识在不愿意进行自主研究的情况下被吸收,得到的教育往往是肤浅的,缺乏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一些道德法治课程的教师也无法充分认识并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内容和重点,对于这门课的认知程度也普遍较低,从而导致当前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师的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让学生背诵教材重点概念和理论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相关教学动态课程的学习成绩。

(二)外部环境和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习注意力

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初中时期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思维观念和辨识能力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学生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知和价值体系建设。学生的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更偏向于网络信息世界。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又较为传统、僵化,更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呈现出复杂化的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降低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降低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时,也就更难投入到学习中,也使得学生无法提高对教学内容的学习重视度,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更严重影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关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个体性不足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很重,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属于理论和概念性内容,学生经常认为道德和法治与自己的世界比较远,是相当的无聊和单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热情。所以孩子们通过背诵到课本的内容,希望在未来能够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这也形成了为效率低下的学生提供教育的结果。有的教师因为上课的班级多,学生的人数多,不会进行深入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条件。不了解学生各异的学习的方式,并在教育进程中使用了一模一样的方法对所有学生,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给每一个同学留下的作业是一样的。对于那些不顾及学生之间差异的教学方式,不能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的启发探究教学。

二、上好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探究

要研究这门学科怎么教,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道德与法治课的最终目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最终去接受、信奉和践行我们所讲的道理,因此,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这门课的难度比较大,教好这门课,把课上成影响学生灵魂、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课,就必须让教学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因此,必须围绕提高实效性来加强这门课的研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方式

新课程改革使得教学内容有了新的改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学习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杜绝将学生成绩作为教学重点目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侧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和引导,才能够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发展。但教师还要进一步明白到,在设计有关于道德和法治的活动时必须确保其真实性,并将活动置于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日常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以改善孩子们对这一学科的认识。学生深度参与课堂讨论,而不是被动等待“知识喂养”。与其“满堂灌”,不如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认知。

(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倡导自主学习

老师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检索,让孩子们利用主观能动性来进行思考和实践,教师在优化创新教学内容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信息化资源渠道拓展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在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中学习认识网络的两面性为例,学习如何正确地利用网络;了解社会上到处都有规则,自由是相对的,培养规则意识;青少年还必须遵守法律,学习法律知识;培养责任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负责任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老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深入挖掘,让孩子们能够进一步理解道德和法治在现实中的应用,并对其学科产生兴趣,能够进一步地推动教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协同育人。上好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要以学校为主,社会、家庭、网络等为辅,构建校内外道德与法治课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新格局;要让道德与法治课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深入社会实践;要让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动,小手拉大手;要通过网络加强教育引导,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培养学生的公德公约意识和良好习惯。

(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方式

上好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方式,以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转变学生评价方式,摒弃以学科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多元评价,更加注重隐性教育的显性评价方式,树立创新、环保、爱国、孝心等多方面的学生榜样。尝试思想政治启蒙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承担了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主要任务,可以结合地方特点,梳理地方校本教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材内容更加重视法治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透过法治、公共生活、公共精神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的目的。

讲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里的《遵守规则》这一课内容时,设计了在共享单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3个不遵守规则的场景——乱停乱放单车、不满12岁骑单车、骑行时将孩子放在单车的前车篮,让学生模拟志愿者对这3类人进行劝导,而老师则扮演不遵守规则的人。学生看到有机会对老师进行劝导,兴致盎然,轮番上台“谆谆教导”,有礼有理有节,方方面面都讲得十分透彻,同学们也都会心地笑了。这种情景式教学很好地加深了学生对规则的理解。

(四)强化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能力

一是不断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的本体性知识。道德与法治课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讲好道德与法治课,必须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厚度和时代性,而当前很多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此方面还存在显著短板。二是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条件性知识。例如,对于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尤其是心理状态的了解,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与运用等。三是持续强化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性知识。不少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缺少实践锻炼的平台,一周几节课,对于大多数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下一步应拓展平台、整合资源,让更多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堂上、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和经验,让越来越多的精品课程、精品课堂、魅力教师涌现出来。

上好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丰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强化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能力、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标,进而提升初中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

--> 2022-07-16 1 1 黔东南日报 c193177.html 1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