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 李 华
读写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以读促写是提升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内化阅读语言、模仿文本的写法提升写的能力,同时借“写”深入文本,体会语境,引导学生在对词语的运用中领悟文本语言的妙处,激活想象,感悟文章旨意,实现读写交融。
一、认真“研读”,明确编排意图,科学设计
小学统编本教材编写更加科学,更注重读写结合,整体规划,以“阅读”和“写作”为主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精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语言表达方法;初试身手,又让学生在小练笔中学会对习作方法的尝试运用;而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学生归纳梳理,提炼方法;习作例文,加深学生对习作方法的认知,一直到能够自主写作,生成学习成果。教材各部分内容协调统一,秉承读写结合的理念,不仅要关注读,还要注重写,让学生在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读写共生。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立足于整组课文,坚持读写融合,层层推进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自读自悟到独立使用。
二、巧借“例文”,积累写作素材,以读促写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喜欢阅读,但对写却无从下手,无话可说,找寻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忽视培养学生的“例文意识”,忽略了学生由“读”到“写”迁移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
语文教材文本只是一个例子,在教学中不能单单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为读,还需要在读中引导学生探究“例子”,最大化发挥教材优质选文优势,打通阅读和习作版块,仿写、迁移运用教材例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从读到写的良性循环。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例文意识”和“阅读敏感”,能够敏锐地把握课文中的独特表达,发挥其“例子”功能,作为提升学生读写素养的驱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敏感力,使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学会从关注单一内容到关注内容与表达形式转变,进行沉浸式深度阅读,积累优质语言,能够在写作时实现优质语言的自动自如的迁移,提升写作的亮度和深度。
此外,教师在阅读时,还要引导学生分层次、有逻辑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时的谋篇布局。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新鲜感语句或特别句群的关注和积累,让学生对优美的句段,进行反复诵读,对好的片段进行仿写,以此实现写作素材的积累。
三、多样“练笔”,深化阅读体验,以写促读
习作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输出,是通过有层次、有焦点的练习,对所阅读内容的吸收运用,能促进阅读,让学生在习作中更深入地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深入解读文本。从某种角度说,习作训练就像沟通阅读和听说、生活及其他无限可能的桥梁。
可以写读后感,让学生在写下对所阅读文章的所思所想中,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笔者让学生写读后感,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加理解了原文的主旨,激发热爱祖国文化,增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民族使命感。还可以文本为基础范例,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让学生在仿写中形成自身的写作风格。
让学生补写和续写,也是有效的练笔方式。仔细研读教材,会发现课文中有些情节跳跃的空白,教师可以及时捕捉这些留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文本内涵。
小学五年级统编教材“读写结合”的设计,既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也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强化例文意识,深度发掘,巧妙利用文本的读写结合点,积累写作素材,让学习中的小练笔精准发力,读写结合,迁移运用,以课堂为土壤,用好教材,挖掘教材,让学生在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读后仿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