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远县城关五小 李艳玲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生活品质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逐渐提高,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渐受到重视起来。三年级的幼儿正处在小学的中间阶段过渡时期,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和学习成绩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和数学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现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的美和内涵,让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中,既能够掌握数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够自发地产生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师通过将两者的相结合,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和文化基础,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铺垫。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底蕴、民族的修养。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时间,伟大的时间需要伟大的精神力量。中华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能够更加地了解中国的历史、积淀和底蕴,如魏征的名言中所说“以史为鉴”,帮助青少年学生能够体会先辈在历史中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教育部在2020年就已经提出,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政策,实行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学改革。如今,信息科技都非常先进,大量信息充斥在网络之中,百度一下就能查到,信息获取的简单性很难引起青少年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应该局限在书本之内,完全按照书本、规定,避免应试教育化,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历史都应该有全面的了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目前,信息化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小学生对中国历史一知半解的现状非常严峻,亟待解决。但是,如果在学生日常学习的主要课程之外专门增加一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进行专题化学习,学生在本来设定的学习生活中就已经疲于应付,专门开设课程的教育意义和教育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之中是一个最为恰当和适宜的选择,这样既能够丰富了课程内容,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也能够达到教育效果。
数学作为学生的基础学科之一,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是非常必要的。中华文化在数学方面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基础。如祖冲之能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七位的探索过程;《九章算术》中提到的鸡兔同笼等数学思想;古人的诗词歌赋之中存在的算术知识都是可以融入课堂教学的优选。
三年级学生年纪尚小,处在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自控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同时也很有表现欲望,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数学能够很好地锻炼他们抽象思维的课程。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将数学的符号具体化形象化,更加容易理解,也能够吸引他们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上学阶段中,精力旺盛,记忆力也非常的强。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在潜移默化之中渗透引导,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感悟,增加阅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内涵。
二、传统文化进课堂教育策略
(一)传统文化理解数学规律
在小学三年级这个过渡阶段之中,小学生在经历了一二年级的数学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理解数学的能力。但是要想学好数学、学透数学,最为重要的就是数学规律、数学公式,这些需要记忆的内容。数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前人在经过无数次探索试验、失败尝试后总结出来的结果,如果在课堂中直接将这些规律和公式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会让数学学习变得非常枯燥无趣,学生难以理解,不知道规律的来源和原因,很难讲这些规律运用到题目之中。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有关数学规律的教学时,可以联系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讲解解释,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二)数学故事丰富教学内容
在进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在课程开始前给学生讲一些有关数学家的趣事和发现规律的历史故事,构建浓厚的数学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这些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理解,从数学规律的表面,理解数学规律背后的价值所在,让幼儿体会旧时数学家不断探索、不断求知的学习精神,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教学成果。
(三)文化实践有机结合
我们数学文化存在着很多具象的体现,如七巧板、数独等,都是非常有趣和挑战意义的数学道具。借助这些游戏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将数学传统文化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将文化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汲取课堂中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就说明学生已经成功理解这部分的数学知识,体会到了背后的知识内涵。例如,在进行长度方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不同的方位,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引导帮助他们理解方位的解释和意义,这种实践性的操作和课程模式,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都很高,学生也能够从课堂中获得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