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十一中学 田红波
教学成绩的优劣关系到一线教师的成长,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评价教师、学校的重要依据,所以提高教学成绩就成为每所学校、每位教师的核心工作。“学困生”成绩提高与否是关键。提高“学困生”成绩,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调查,了解是什么原因所致。笔者通过对本校2020级3班学生调查发现,造成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小学多次转学
迫于生活无奈,家长常年在外务工。为了方便照顾小孩,把小孩带在身边就读。但在就读过程中,由于自身务工地点不稳定,多次辗转务工点,孩子迫于无奈多次转学,多次面对不同的老师灌输不同的教学理念,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疲倦心理。
二、父母缺乏监督能力
多数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处于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甚至个别父母连学堂都没进过,对孩子的教育无从下手,更不用说对孩子有正确的教育监督。随着学习难度的上升,父母在监督孩子学习方面更是无从下手,孩子的学习紧迫感也就越来越弱,作业完成情况也越来越敷衍了事。
三、环境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影响:由于多数孩子的父母在做生意或常年在外务工,父母想多赚钱,为家庭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质量,从而早出晚归,甚至好几天或几个月不回家,而忽视了对孩子的监管,片面认为只要给孩子钱,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但往往事与愿违,孩子的成绩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差,甚至行为习惯也变得越来越差。另一部分就是父母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当父母三天两头带亲朋好友整天整夜地在家聚餐喝酒或者整天整夜地在家打麻将,这不仅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温习功课的环境,反而使孩子在无形中感染了类似的陋习。
(二)社会环境影响:由于多数学生都是随父母居住在城乡接合处,这里聚集着各类不一的社会人群,学生在结交朋友时缺乏正确理性的辨别能力,逐步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从而对学习产生厌学心理。
四、学习缺乏动力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督,学生在一起讨论热点都是手机、游戏、网购、谁父母每天挣多少钱等等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话题。认为读书与不读书都一样,觉得读书就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利用读书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看似有理有据地证明了读书与不读书一样,甚至不读书比读书过得更好,从来不会深层次地思考读书对人生价值观的树立起着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
父母的期望较为笼统,没有给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任务,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就弱化了。久而久之,学生就慢慢适应了当前的生活习惯。针对以上“学困生”家庭背景的调查分析,笔者制定了以下措施——
1.学习方面
(1)兴趣是快速、有效提高“学困生”历史成绩的最佳良师。为提高“学困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笔者从以下四个面入手:①讲历史故事;②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竞赛;③在有条件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参观州、市博物馆、参观历史人物故居或历史遗址;④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历史电影。
(2)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够准确地找出答案,同时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来。
(3)注重及时表扬、肯定。教学中,学生只要积极回答问题,上课态度端正或者是其他积极向上的举措真诚地给予赞赏、肯定、鼓励。
(4)适时检测。在充分掌握课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课程教学进度,适时出题并组织“学困生”进行测试,分析问题,找出“病因”,及时查漏补缺。
2.生活方面
(1)加强与学生沟通:时不时找学生聊聊家常,偶尔进行一次实地家访,了解学生具体生活环境,及时提出一些可行的及时意见及肯定。让学生从心灵上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关爱,无形中拉近与学生情感距离。
(2)强化家校交流:针对“学困生”在校表现情况及孩子对父母的一些见解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一些合理诉求要给予最大程度的满足或肯定;同时家长要针对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尽自己所能给孩子营造出温馨的家庭环境。
3.思想方面
通过讲述孩子身边熟知的充满正能量人物的事迹及当代名人的励志事迹(屠呦呦、刘强东、马云等具有正能量的名人),培养学生理性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强大魅力,从思想上改变读书无用的谬论及辨别良友的标准。
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孩子意识到读书不是为了谁,读书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就是一种义务。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年龄阶段就是读书学习的年龄阶段,必须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把它完成好,要对得起自己的美好青春年华。
4.班级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引导,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制定班级公约
第一,禁止串班;第二,禁止给同学间取外号;第三,禁止谈恋爱;第四,珍惜生命,远离危险;第五,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第六,学习主动,不耻下问;第七,注重仪容仪表、举止大方得体;第八,教室安静、坐姿端正;第九,强化手机管理。
(2)班干部的确立
班干部是老师与学生沟通学习的桥梁。班干部是老师的小帮手,选好班干部对班级的管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确立好班干部之前,老师进行整体统一管理,经过一段时间互相了解,通过民主形式进行选举,最后老师根据候选人实际情况安排相关班级职务。班干部就职后后,老师只监督、少插手,甚至不插手班级事务,相信班干部会通过自己的方法妥善解决班级事务。
(3)班级小组建设
根据班级实际人数,进行分组,分组前老师要明确分组目的、分组标准,每组人数应控制在6-8名学生。小组分好后,确立小组长,同时要明确小组具体职责。
五、结语
通过对班级“学困生”实地家访、面对面思想沟通及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学困生”出现的背景原因,随后对“学困生”背景原因进行深度解剖、分析,制定符合“学困生”实际的教育、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