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寨民族高级中学 刘 焱
数量适中、难度适宜的作业能够巩固学生知识技能,强化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这就对数学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设计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实际教学中很难根据学情分析对数学作业进行分层设计,依然存在较严重的“一刀切”现象。因此本文研究中基于因材施教理念,提出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理念,并从作业形式、内容、呈现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四个角度提出数学作业的具体分层设计策略。
一、当前高中数学作业布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作业过于形式化
当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作业布置形式单一,只是机械性地训练,内容比较枯燥,脱离现实,而且作业量比较大,严重挫伤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包袱”。
2.作业缺乏创新
传统的数学作业缺乏创新,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作业是沟通学生与教师思维的主要桥梁,现在数学作业的布置缺乏灵活性,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作业量大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人们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现在很多高中数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量大,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学生很少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教育部门也三令五申要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
4.作业布置没有体现学生的差异
在高中阶段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但是教师在数学作业布置的时候,往往进行统一布置,没有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层次好的学生“吃不饱”,层次差的学生“吃不下”。
二、数学作业布置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立足教材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避免题海战术。
2.实践性原则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定理公式、习题解决方式,而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所设计的作业,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与进步,并通过实践去检验知识的正确性。
3.差异性原则
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应当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三、分层作业理念下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作业分层设计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
1.学生分层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以及学习效果等多层面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进行分层,A组为成绩优秀组;B组为成绩中等组;C组为最基础的组。在进行分层的时候,教师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清楚分层的目的,让学生了解这样做的好处,这样学生才会在内心去接受分层。分层过后,教师要给予学生最中肯的评价,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组,在学习上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且A、B、C三个组可以动态调整,在不同阶段让学生再次选择。
2.作业分层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作业更具梯度性以及层次性,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提高。可以将作业设计为三个不同的梯度,第一梯度:作业设计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以及思考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第二梯度:作业设计要具备灵活性以及综合性,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对知识进行同化;第三梯度:作业设计主要符合基础性,面向全部学生,特别要考虑学困生,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
3.评价分层
在高中数学作业评价时,良好的评价模式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在利用学生分层以及作业分层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作业完成的评价分层,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三个层次学生的评价也要依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不同的分析,给予不同的评价。对于作业完成不是很好的同学应该以鼓励为主,不然统一的评价模式会导致学生情绪低下,让学生对作业完成缺乏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对于A组学生的评价要更多采用引导性的评价模式,在学生自己理解知识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对B、C组的学生要多采用鼓励的方法,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多样的评价模式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我们要积极探讨有效的教学形式,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与成长。数学是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我们要积极解决高中数学课后作业题量大、形式单一的问题,合理地设计课后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