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曾祥伍
“当前,我们村里发生的都是一些小纠纷,如果能够自行协商解决,更能融洽邻里之间的关系。”这是近日丹寨县南皋乡偿卡村一位党员代表说的话。
事实正是如此。如今在农村,因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山林土地承包等问题引发的纠纷不断,为了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确保矛盾纠纷排查实现“发现早、化得了、控得住、处置好”的目标,通过“院坝协商”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此,丹寨县政协委员杨慧和村干一起,走村串寨,听取村民们的意见建议,并进行筛选归纳,时机成熟后,把村民召集在农户的院坝里,与大家一起开展“院坝协商”,共同出主意解决问题。
因为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并且由他们自己“说了算”,激发了大家的自豪感,村民们的积极性很高,许多久拖不决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实现了“小事不出村”。
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互相攀比、浪费严重的弊端,许多村民辛辛苦苦外出打工,一年下来的收入除了人情礼金所剩无几,人情味演化成了人情债,村民们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就拿丹寨县烧茶村来说,过去各种名目繁多、大操大办酒席现象屡禁不止,酒席桌上动辄二十几道菜,根本吃不完,浪费现象严重,高档烟、高档酒也屡见不鲜。而在礼金方面,大家都怕“丢面子”,造成互相攀比。
丹寨县政协委员侯乾勇、李泽梅在开展社情民意调查时,发现村民对滥办酒席现象反映比较强烈,都迫切希望改变现状。为此,烧茶村政协委员工作室把这一问题作为“院坝协商”主题,邀请行业部门、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乡贤寨老等,在村里的“议事长廊”,共商如何解决遏制滥办酒席和规范外出务工人员因红白喜事返乡帮忙问题。
通过协商和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形成了“减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加红白喜事”和“红三条”“白三条”合约事项,达到了“余事不办攒钱、主家办事省钱、在外务工人员安心挣钱、居家人员帮忙得钱”的目的。
拿滥办酒席“试问”的,还有扬武镇排中村屯上自然寨,扬武镇政协联络组召集村干部、群众代表等召开“院坝协商”会议,形成了关于移风易俗的倡议。
按照“丧事一律秉承厚养薄葬,红喜一切从简”的原则,形成简办酒席的“八个规范”管理公约,并写进“寨规民约”,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受到村民的一致欢迎。
这仅仅是丹寨县政协开展“院坝协商”的几个典型事例,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目前,“院坝协商”所产生的影响正在全县各村显现。
2021年以来,丹寨县政协以贵州省政协探索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试点为契机,推动政协委员履职规范化、常态化,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优势,丰富协商形式,主动走出办公室,将协商阵地前移,深入田间地头、老百姓的院坝,与老百姓同坐一条凳子,听呼声、知民情、解民忧、顺情绪,面对面开展“院坝协商”,让协商更接地气、富有烟火味,创新探索出“五定五破”协商工作法,打通基层协商最后一公里,有效地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自“院坝协商”工作开展以来,全县147名政协委员深入122个村(居)走访调研298次,累计收集意见建议312余条,梳理形成“院坝协商”议题60多个,开展“院坝协商”27场次,形成协商报告27个,提出意见建议61条,促进问题解决34个,一大批群众关注的“堵点”问题正在逐渐疏通,“小协商”正成为解决农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连心桥”。
“老百姓有事儿就在院坝商量,没有主席台,不设发言席,大爷叔伯团团坐,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解决问题很及时,‘院坝协商’就是接地气。”县政协委员李绍花说。
丹寨县政协将进一步深化“院坝协商”这一有效的协商形式,注重成果转化,将“院坝协商”与乡村振兴、移风易俗有效衔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引领群众、凝聚共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唱响“开展院坝协商·建设文明村寨”品牌,推动民生问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