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旧州中学 张其平
黄平县位于黔东南州西北部,总面积1668平方公里,人口39.8万,是苗族人口较多而集中的地区。板凳舞以其丰富的苗族文化内涵和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备受众人关注。黔东南的苗族民间舞蹈大多数都是在人们平时的生产劳作中逐步发展形成的,苗族人民独有的民族大迁徙的特性和艰难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发展史,使其舞蹈风格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板凳舞是普遍流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县份,它是对新生活的赞美、新生命诞生的喜悦与祝福。其表演形态热情奔放,代表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具有极高的健康学、体育学、舞蹈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研究价值。
一、苗族板凳舞的起源
苗族板凳舞的文化源远流长,秉着苗族独有的民族历史属性,苗族曾在不断的迁徙和分流中使得这一神秘而古老的民族慢慢形成为分布较广、支系较多的南方少数民族。然而整个苗族体系与“板凳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他们都喜爱跳板凳舞,将其作为本民族盛行的民族民间活动,且板凳舞的功能、流传方式和表现形式都极为相似。
由此可见,关于板凳舞的真正起源至今我们也是不得而知,不同地区之间的“板凳文化”表现出来也是十分相似,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只能理解在苗族人民不断的迁徙和分流时,苗族的先辈们就已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板凳舞,并且确定了它的一个整体表现形式,让它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发展途中都能得以完好保存和传承下来,以至于成为苗族后人的一种极为喜欢的娱乐活动形式。
苗族板凳舞它是取自于生活中,所以板凳舞的道具很简单,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坐的小板凳。小板凳是苗族板凳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和舞蹈器材,不仅作为音乐节奏的存在,还为舞蹈增添了热闹气氛,板凳舞因此得名。
二、苗族板凳舞引入课堂的价值
苗族板凳舞是苗族同胞每逢节日和喜庆场面时常用的一种舞蹈,也是苗族同胞最古老的一种舞蹈形式,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和丰富的过程中,由于健身养生功能鲜明突出,容易被认知、接受,便于参与,所以得到广泛传播和长久传承,其群众基础相当稳定。板凳舞除了舞蹈和民间体育活动共有的健身价值和娱乐身心的功能外还有自身特有的价值,即促进和谐的社会价值。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特点。板凳舞分为两种,一种是祭祀性的,一种是娱乐性的,两者舞蹈形式上并无太大的差异,只是意义不一样。来源于民间的舞蹈它有一特点就是简单易学,没有时间、场地、人数的限制。
三、苗族板凳舞传承的现状及意义
板凳舞的传承是一种动作传承,代代相传。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人们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苗族板凳舞在保护和传承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危机。主要原因有传承人年事已高,板凳舞后继乏人、资金的缺乏,导致集体活动难以开展等等因素。
根据历史资料我们不得而知,作为民间体育项目要想在整个社会上广泛地推广发展下去,必然要面临走入学校,经历成为学校体育民族项目课程这样一个必经过程,从而一步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方法和表现形式。本土的现代化体育资源是极为匮乏,但一个有着丰富浓郁民族文化的黄平又不会因为现代体育资源的匮乏而丢失它独有的体育价值,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很多像板凳舞一样不受场地、器材的影响而仍就有着强大的体育功能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等待着开发利用,给了我们更多的自主权,更多的发挥空间。在现有的经济发展基础上,不受或少受场地、器材和师资等客观条件的约束,自由地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相同的道理,作为一个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充分研究和开发利用起来,将它其中所蕴含的健身、娱乐与文化功能,并将其整理成为符合本地文化、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教材与学校校本教材引入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在满足一系列基础的需求之后,还能将板凳舞通过学校教育更系统地推广发展下去,从而最终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民族文化三者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