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20日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浅谈

○ 凯里市冠英小学 王学丽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诗词。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养人生的价值。那些古代诗词,或激情横溢,或童趣盎然,或义理精辟。对于初学古代诗词的少年儿童来说,真可谓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正是这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千百年来的至理名言,折射出文人墨客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珠光宝气。因此,引领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精华,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砥砺学生的意志,锤炼学生的语言都将会产生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一、在朗读中倾注激情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代诗人心灵的写照,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激情。应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即使平灭声调,也似珠落玉盘。因此古诗词阅读教学常以朗读为发端,在朗读中激起想象,在想象中激起感情的潋滟。

例如,人教部编版第八册中的《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这是一首反映农村生活气息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和对农民的关切。作品以白描手法,再现了老少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上片主要写老两口喝了点酒后,微带酒意,相互亲切叙谈的情景。下片主要写老人的三个儿子各个不同的形象。语言朴实,意境清新,犹如一幅自然而恬静的农家生活长轴彩画,展现于读者眼前:几间低矮的茅屋坐落在清澈如镜的小溪旁,鬓发如霜的两位农家老人喝着自制的酒酿,正操着江南口音拉着家常。醉意正浓,谈得也兴致勃勃,显得分外亲切。这一幅美好的村居画面给人一种甜美温馨之感。朗读中,要读出一种甜美之感、温馨之情。除了把握词中的“小”“草”“好”的押韵外,还必须注意语调的上扬,渲染一种谈笑风生的气氛。词的下片,又让我们目睹老两口的三个儿子的不同形态:大儿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在家编织养鸡的笼子,小儿子天真、俏皮,正在溪边剥着莲蓬。这是生命的繁衍。透过这幅画面,我们又仿佛看到了农家的和谐生活,看到了农家后继有人,看到了社会的生生不息。其实,这也是诗人对社会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朗读中,要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传达出一种和乐的村居氛围。“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试想,倘若战事频繁,哪有“卧剥莲蓬”的悠闲?倘若灾害横行,哪有“小儿无赖”的天真?“最喜”,喜什么呢?喜的是“小儿无赖”“卧剥莲蓬”,表现的却是对安定生活的憧憬,对和谐社会的渴求。因此,在朗读中要表现出“最喜”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宣将“最喜”二字读得深沉而凝重,重音落在“喜”字上,并以延长音突出。这样,给人一种余音缭绕之感。只有把握情与景的结合点,读与思的链接点,才能产生情感辐射效应。

二、在解读中明理冶情

中国古代诗词历经磨炼,意蕴深刻,百读不厌。古诗词中许多至理名言至今仍掷地有声,这是因为作者具有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超乎常人的慧眼。这些至理名言不仅将成为学生宝贵的语言积累,而且将成为学生一种思想的积淀。因此,在解读中明理冶情,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其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名诗不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实现人生的目标在躬行实践吗?因此,在解读中,既要讲清字面义,又要领悟其蕴含义,还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去丰富、去拓展。古今中外成功之士无一不是躬行实践的先行者。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医药巨著——《本草纲目》。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但他迷恋于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以求,竟拥有1093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挥毫作画,正是由于他持之以恒,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对名句的解读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沟连,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现实生活与古诗词内容对接,从而形成现实——哲理——现实的思维链。这样,才能在解读中融入现代生活的气息。

三、在拓展中联想和想象

入编于小学教材的古代诗词犹如沧海之一粟,微乎其微。除了因教材的容量有限外,还因为各地学生情况有别。为了适应各类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在阅读中适当拓展,成由此及彼,或者由表及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应。

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凉州词》(王之涣),诗的开头,就极其概括地描绘出凉州的苍茫景象,然后在无限开阔的背景下,抒写作者的闻笛感受,格调高昂。本来,我国西北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春天比较迟,草木发芽晚,这是客观事实。然而,并不是根本不见春风。作者巧妙地联系自然界的“杨柳”“春风”来构思,诗中的“春风”,不但是指自然现象,而且包含着政治上的内容。“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塞外,连春风都不来,谁还关心征戍士兵的死活?作品含蓄地表达了对士兵戍守边塞的同情。作为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从军边塞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充满积极昂扬的精神。而盛唐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从军行》,昂奋之情,横溢字面。前人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辛,而《从军行》却一反传统写法,直抒壮士们以身报国的壮志豪情,与《凉州词》一样格调高昂,气势恢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这首诗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盛唐戍边将士的精神风貌。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宜将题材类似、格调相同的不同诗作联系起来,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角,加强学生的心灵感悟,在拓展中联想和想象,积累更多的古诗词精品。

中国古诗词内容包罗万象,举凡人伦情义,家国荣辱,玄思哲理,山水田园……这些都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结晶、情感的积淀,虽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在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倾情诵读,熟记名句,加强体验扬其精华。从而,使古诗词教学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百花苑中瑰丽的奇葩。

--> 2022-07-20 1 1 黔东南日报 c193514.html 1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浅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