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20日

用好用活丰富资源 打造红色“桥头堡”

—— 学习贯彻国发〔2022〕2号、黔府发〔2022〕7号文件精神思考

□ 莫新华

《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的政策红利叠加,对于推动黔东南赶超跨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两大文件明确了支持贵州、支持黔东南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黔府发〔2022〕7号文件在部署“促进与大湾区融合发展”“供给大湾区游客高品质的旅游康养服务”方面提出:“支持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围绕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发挥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等国家级爱国主题教育基地功能作用,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联动大湾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以及中小学生到黔东南州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或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如何抢抓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四区”定位和发展目标要求,结合州情实际,用好用活区域丰富资源,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值得深刻思考、探索实践。

一、抢抓机遇,提高认识,科学规划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推进红色旅游创新发展”“推进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保护”等。国发〔2022〕2号文件提出:“围绕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实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馆等重大项目,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程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系统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支持贵州新时代加速创新发展的专项工作部署。黔东南州红色资源丰厚独特,全州有革命遗址343处,建有大量纪念馆、陈列室等主题教育设施,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省级17处、县级31处;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1处、省级8处。州委命名了两批20处州级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境内发生以“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起点”——黎平会议为代表的红色历史事件、系列革命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具有增进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等重要开发价值。“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要求。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背景下,加快区域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日益显得必要和重要。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实施强国战略的政治、文化、民生“三大工程”方面。一要进一步强化抢抓重大机遇意识,充分认识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高度重视并将保护开发各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内容,落实资金,加大投入。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发展。成立各级机构,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形成宣传、文旅、发改、财政部门牵头,文物、党史、民政、教育、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的协调机制,主动作为、大胆探索。三要及时组织编制各级规划,积极组织实施。结合全国总体规划、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注重与粤港澳湘桂的有机衔接,组织编制各地规划方案,列入地区五年规划统筹实施。四要始终坚持文化引领,把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摆在第一位。强化法治意识,加大保护力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对于有损或破坏红色资源的行为,依法干预,坚决纠正。

二、明确主题,突出重点,创新打造

综合分析,区域红色资源呈现出数量多、分布广、内容丰、类型全等特点。这些都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是传承红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重要举措。特点鲜明、定位明晰、简明通俗的红色主题是一个地区的特色名片,可以使不同内涵的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并得到有效传承。应通过高智力、大投入的科学策划,追求主题的创新与发展,须在全面科学评估和把握区域资源特色、整体开发思路的基础上,认真确定主题。既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又要做到多元化、大众化,体现民族、时代、地域等特色。重点建设完善黎平会议纪念馆、榕江红七军历史陈列馆、三穗杨至成将军纪念馆、锦屏瑶光毛泽东诗词陈列馆、镇远革命史馆、台江偏寨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历史陈列馆、黄平旧州革命历史陈列馆、凯里党史陈列馆等一批与民族文化密切关联、地处精品旅游线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色设施景点。“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分级分类建设完善一批教育培训、社会实践、研学旅行基地。集中打造“伟大转折的起点”“红军长征重要物资补给地”“毛主席送毛衣”“红军大管家杨至成”“苗族红军师长龙云”“侗族红军师长罗统一”“苗家传奇马红军”“侗族诗人杨和钧”“传教士勃沙特与红军长征”“飞虎队与旧州机场”等主题名片。只有注重特色,致力创新,简明通俗,才能吸引游览参观者注意力,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爱国情感。

三、有机融合,完善设施,红绿互动

贵州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省份,黔东南是红军长征入黔第一站,“凯里-镇远-黎平”旅游线路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黎平会议旧址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境内红色资源与清水江、都柳江、 氵舞 阳河“两江一河”流域分水岭的自然生态,以及苗侗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等多元融合、富集并存,在苗乡侗寨影响深远。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有机整合融合发展,实施综合利用,注重“三个结合”(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的结合,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与成熟旅游景区、项目、线路的结合)。紧紧围绕各历史时期的红色重大事件,结合国家和各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集中建设地区红色旅游特色产品体系,确定打造一条或几条以红军长征路线为主线,集民族文化、红色旅游、自然风光为一体,点、线、面与民族风情游、国家森林公园绿色生态游相衔接、协调、互补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如“洪州-黎平-隆里-剑河-台江-凯里”“黎平-锦屏-三穗-镇远-施秉-黄平”“黎平-肇兴-从江-榕江-雷山-凯里”等。围绕红军长征转战主线,辐射当代有重要影响的典型示范项目,如西江苗寨、肇兴侗寨、万达小镇、下司古镇等,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串珠成线、连线成片。创新陈展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电子触摸屏、投影仪、立体音响等现代科技手段,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场景,营造直观逼真效果,增强视觉、听觉冲击力。抓好旅游公路改建扩建新建,改进景点出入环境。建好必备服务设施,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功能,为游人参观者营造方便、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加大协作建设力度并借助联通粤港澳湘桂各地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支线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确保区域立体交通顺畅,形成“三色”(红色——革命遗址、绿色——生态环境、蓝色——民族风情)共促互动的融合发展优势。

四、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深入挖掘

作为红军长征重要转折地,黔东南红色资源富集,16个县市中有14个遍布红军足迹,有7个是革命老区。红色沃土诞生了“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黎平会议“三敢”精神源于长征精神,体现了“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民族地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时代体现。红色资源蕴含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追求,开发利用应避免过度市场化、产业化、形式化,甚至是低俗化的发展趋向。不能因过度的、扭曲的包装和开发,而导致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消解、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弱化。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整合力量整理挖掘各时期各地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所荷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深入研究阐发推动长征精神、黎平会议“三敢”精神的传承发展。组织系统收集整理红色文献,构建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和数据库,形成红色+研学+文创+演艺+培训等“红色+n”融合产业链条。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进行再创造,力求丰富、丰满、真实、科学、通俗,面向大众客源,引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加大对红色历史文化类优秀文艺、影视作品的开发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杨至成火线供给》《马红军》《勃沙特的长征》《镇远·和平村》《榕江大捷》《红军桥》《矢志求真的无产阶级战士——周达文》《为有牺牲多壮志——龙大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杨至成》等电影电视、宣传视频的推广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加入《黎平1934》《苗族红军师长龙云》《侗族红军师长罗统一》《二战飞虎队》等红色影视剧、文学作品的创作,重奖有影响的优秀作品。

五、拓宽渠道,大力宣传,扩大影响

文化性是红色资源生命力的精髓,其文化内涵是在资源开发中决定旅游产品品位、等级以及生命力的首要因素。在不同文化融合与冲突交织的复杂国际背景下,部署实施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程,有助于推动强国战略重大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集思广益,整合资源,多渠道组织宣传推介,对资源实施深度开发。通过宣传促销、旅游推介、节庆活动等,扩大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利用境外旅游者对区域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好奇心,开拓大市场,广泛吸引不同层面的游客。一是结合建党、建军、建国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周年重大纪念活动,适时确定推出红色主题宣传促销。二是多渠道、多形式专场推介。注重从体验角度开发客源,壮大传承群体,开展“重走长征路”等主题活动。与大型旅游公司合作,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出资等形式,大力宣传黔东南各地的独特资源,将与粤港澳湘桂相关联的旅游精品线路推向全国市场。三是利用现代传媒宣传推介。组织力量制作吸引人、有特色、图文并茂的专题网站、网页等,通过互联网将特色旅游资源概况、旅游精品线路、重要景区景点介绍、重要文艺作品等发布展示,大力宣传推介“多彩新贵州·红色黔东南”“锦绣黔东南·红色桥头堡”等旅游品牌。

总之,在西部大开发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地方发展,特别是对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区域项目建设等作出了部署,应充分认识新时代政治、文化、民生“三大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抢抓重大机遇,坚持遵循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改革创新、统筹规划等原则,加强区域协作,注重用好用活,因地制宜做好各项具体工作,才能实现传承长征精神、打造红色“桥头堡”、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开创民族老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等目标。

(作者系中共黔东南州委党史研究室二级调研员、州管专家、州社科院特聘研究员)

--> 2022-07-20 —— 学习贯彻国发〔2022〕2号、黔府发〔2022〕7号文件精神思考 1 1 黔东南日报 c193515.html 1 用好用活丰富资源 打造红色“桥头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