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代明
近段时间,通过党校集中培训和自学《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文件精神,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准确把握我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奋力推动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突围显得十分迫切和紧急。下面谈两点感受和想法,以供大家商榷。
一、国家层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从五个维度来思考分析,并从五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从五个维度来思考分析。一是新形势。“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是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二是新阶段。两个百年交替,中国由富起来到强起来,建成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重点是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三是新理念。是指导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新理念,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新理念具体化,从内涵到外延全面落实,写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四是新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教育要服务于这样的新格局,并自觉发展成为新格局中的内生变量,深入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循环、教育与经济的循环、教育自身国际国内的双循环。五是新要求。结合新形势、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提出了“量”“质”“文化”“政治”“结构”五个方面新要求。
(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从五个方面抓好落实。一是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引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二是科学编制教育“十四五”规划,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体系,技能型社会教育体系为主轴,实现七个“必须”(目标倒推必须完成、现实出发必须解决、结构调整必须优化、统筹全面必须推进、改革深化必须试点、持续发展必须巩固、内部建设必须思考)。三是把立德树典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是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五是全面深化教育全域综合改革。
二、我州层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及路径
我州的基本情况:少数民族占比全省最高,达81.3%;GDP在全省九个地州市中处于倒数第二。“地上有树、地下无矿”的自然资源状况使经济振兴困难巨大,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精尖端人才十分欠缺,社会事业发展在全省滞后。鉴于此,我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除了与国家、省的目标要求同频共振外,还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贵阳、遵义,有别于黔南、黔西”的“非对称性”“超常规”发展路径。
(一)目标要求:办公平而有质量的人民逐步满意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教育公平不是说人人都上重点高中、人人都上重点大学、人人都上北大清华,教育公平永远是相对的,相对的教育公平,从“三个维度”来考量:一是起点公平,做到有教无类;二是过程公平,做到因材施教;三是结果公平,做到人尽其才。
(二)发展路径。“非对称性”和“超常规”就是不亦步亦趋地跟风别人,而是在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上“出绝招”“下猛药”,在经济不发达、高精尖人才不足的情况下,把有限的物力、人力、财力等教育资源发挥到极致。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很多,但类似物理杠杆原理中“支撑点”的核心要素,在笔者看来有五个:一是区域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优先发展的认知力;二是对国家、省教育全域综合改革政策的领悟,能否使其在本区域内释放出最大的红利;三是教师、校长队伍建设(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能否成为党政主官、教育行政主官、学校主官的三个“一把手工程”;四是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育最热门的行为活动;五是大数据5G背景下的教育信息技术和最好的实验设备建设是否成为教育硬件投入的最优先满足。
第一要素,简称“教育优先认知力”。要下最大的决心解决党政主官对教育优先发展认知力不足的问题,“时代楷模”台江民中校长陈立群说过一句话:“在黔东南这样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有好书记、好县长才有好教育。”教育优先发展认知力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教育为什么要优先发展?二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着力点是什么?三是结合实际如何实现教育优先发展?
策略:一是向他人学习,诚请全国全省教育强县的党政领导来给我州的党政领导作教育优先发展的报告,分期分批组织党政领导到国内省内教育强县参观取经,尤其是抓住“桥头堡”机遇到粤港澳大湾区去参观学习。二是发挥督政功能,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室督政的功能,督查与指导相结合,做到每次督导结果必向主官反馈,反馈结果落实必有跟踪问效。三是使用评价结果,构建教育优质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力表彰教育优先发展工作做得好的先进县,评选“教育书记、教育县长”。
第二要素,简称“改革红利发挥力”。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指简单地去掉什么、增加什么、改变什么。而是要深刻理解改革后面蕴含的“增加值”“创新点”“红利面”。比如,“两办”发的“双减”改革文件,不仅仅是减掉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学科校外培训机构这么简单,它的“增加值”“创新点”在于“四个提升”(作业质量的提升、课堂效益的提升、课后服务的提升、均衡发展的提升),“红利面”面向所有的学生。再比如,教育的大变革将从2022年9月彻底拉开帷幕,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这是十年改革的最新课标,如果我们不深入学习研究并拿出对策措施的话,就会延误基础教育发展。因此,我州教育应该要把学深悟透国家教育改革政策,作为一项刚性工作来抓,一定要在“先学一步、深悟一层、先行一着”上走在别人的前面,唯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落于下风”,“差距在失去机遇中拉大,机遇在犹豫不决中丧失”。经济发展如此,教育发展不也是如此吗?
策略:一是组建黔东南州教育改革政策解读宣讲专家团队分赴基层宣讲解读。二是开办教育改革政策“副县长培训班”“局长培训办”“校长培训班”“学科带头人培训班”,进行线上线下培训。三是开展教育改革政策落实情况常规督导或专项督导。四是对各县市落实教育改革政策情况进行评价、总结,现场推进。
第三要素,简称“队伍建设保障力”。教师、校长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教育生态优良的环境下,有好教师、好校长才有好教育。在教育队伍建设上,我州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队伍的优良率总体偏低;二是优秀人才的引进机制不活、措施不力;三是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措施不活,简单说就是没任何超常规的举措。
策略:一是立足现有教师、校长队伍的实际,搭建队伍快速成长“孵化平台”,多措并举“出实招”“拿干货”,力争在三五年的成长周期内促使各学段的一大批有发展潜质的年轻校长、年轻教师脱颖而出。二是组建我州新时代校长专业化、教师专业化培训中心,使“专业化”培训培养形成线上线下,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金种子”“银种子”“主力骨干”梯次递进的队伍成长长效培训培养机制,成立粵港澳名师工作站,承接粵港澳名师和名校长到我州讲学、支教。三是会商人社、编办、财政等部门出台超常规的人才引进机制,构建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岑巩县教育人才引进模式很值得学习借鉴。四是“有进必有出”。建立教师、校长队伍退出机制,优胜劣汰,唯有如此,才能使队伍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五是在现有队伍评价、队伍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整合、优化,形成一套适合当下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形势的科学合理评价激励机制。
第四要素,简称“课程、课堂效益提升力”。课程决定人才成长的雏形,课堂决定人才出口的“质”与“量”,要想使一个区域的教育质量生“变”,基础在课程,切入点在课堂,要想改变教育就必须改变课堂,只有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只有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只有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只有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只有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要说教育的短板,不研究课堂、不改革课堂是我州各类学校教育发展最大短板。即便如此,我州基础教育还是涌现出了像岑巩四中那样的课改成功典型校。全州十六个县市有哪些县市、哪些学校去学习借鉴了呢?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去研究总结推广了吗?
策略:一是由州教育局带头,成立课堂改革推进领导小组,下设N个学科课改专家引领团队,起草我州各学段各学科课改实施方案,并研究引领指导实施。二是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学校申报条件,挂牌N所“XX学科,课改试验校”,像岑巩四中这样的课改成功校授“义务教育(初中)课改示范校”,并在全州大加宣传推广,同时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三是建立“课改试验校”“课改示范校”的跟踪档案,并定期召开“问题诊断会”“经验交流会”“现场推进会”。四是在“黔东南教育”专刊开辟“课改动态”栏目,定期报道推介成功做法经验。五是以县市为单位把课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要素,简称“教育信息助推力”。众所周知,没有教育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各类实验设备现代化是所有硬件投入中,最具增值、最有推动力、最能快速缩短教育差距的硬件要素。
笔者所提的“非对称性”“超常规”发展思路,在硬件建设上,其实主要是指教育设备现代化。其他设施可以因陋就简,只要安全,能用则用,尽量节约,但现代教育设备尤其是信息技术建设一定要“舍得”,其带来的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增值是立竿见影的。比如,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能够解决好三大问题:一是网络同步课堂能解决“开不了课、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二是海量资源能解决教师备课时间长、备课资源不足、备课手段单一,以及学生深度学习资源支撑不足等问题;三是大数据精准教学校本化解决方案能解决教师测试质量分析、精准指导教学,以及学生精准补短等问题。教育设备现代化,尤其是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也是我州教育的短板之一。
策略:一是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子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分类、分段实施。二是“一县一案”与三大通信运营商合作,在州电化教育站的指导下,按“轻重缓急”“先行先试”“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部署,以期在“十四五”规划内全州十六个县市基本核心要素全面达标。三是把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纳入对各县市教育实绩的考评指标。四是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争取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硬件、软件项目支持。五是力争年内在取得成效的县市召开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现场推进会。
(作者系黔东南州教育局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