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20日

浅议提高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方法

○ 麻江县第二中学 王荣涛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专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全面的素养教育,让学生能够具备掌握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方法,保持自身兴趣和好奇心去尝试和使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或做出决定时。而要达到以上目标,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但目前在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使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宗旨不能得以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也不能得以体现出来。基于此,关于对农村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一个作为生物学科教师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目前,农村初中生物科学实验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首先,教学观念较落后。在我们这种经济条件较差的山区农村学校,很多学校领导不完全理解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做实验不仅浪费资金,还耽误学生正常教学的时间,不如老师把实验讲清楚,学生直接把相关结论记住即可。其次,教学条件不足。实验课的教学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科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农村的许多中学,由于实验员缺乏配置,有的学校虽然配有实验室、仪器药品,但实验材料上报了却迟迟不能按时到位等;另外如果没有实验员,上课的教师如需做实验,则必须在课余时间提前到实验室自己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忙得焦头烂额。再次,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热情冷淡。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主要学习的是动植物、人体、细菌、真菌等知识,而在实验教学则是要求从生活环境到外部形态再到内部结构。这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都是些常见的生物,没什么新鲜感,更谈不上探讨研究了。更何况,优等生就是为了考高分努力记忆就行,至于学困生就更找不到学习动机了。基于以上情况,根据个人的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作为今天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观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新时代的科学教育工作者,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就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有所发展。《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将生物科学置身于科学教育的大框架下,重新定位生物教育的价值和地位,它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有科学素养意味着对日常所见所闻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所引发出来的问题。现代教育观认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发展是科学的本质。因此,在探求结果、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研究自然规律的方法、科学的研究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特别重视探究性。所以,学习生物科学不能仅仅靠读科学、讲科学、背科学的方式,而应该倡导“做”科学的原则。学生只有经历“做”的过程才能深刻理解要学习的知识。生物课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是学生的实验、讨论、交流、调查研究等活动。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了本学科的教学实质,并且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相信成绩的提高也不是问题了。

二、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其好奇心,引领其发现探究生物科学的价值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课开展不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兴趣,因为所要学习的生物是大家常见的,没什么新鲜感。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理解的匮乏,他们看到的仅仅只是一些肤浅的表象,这就需要生物教师做好能开发他们潜能和创造力的引领工作了。怎么做呢,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现现代丰富的生物实验技术成果,给学生带来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强大刺激。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研究成果本就是通过我们身边看是熟悉的小小生物研究而得到的。例如,鸟能飞行大家都知道,如果单纯让学生理解鸟适于飞行的特征,学生就不干了,“不就因为有翅膀吗,有什么意义呀?”但如果教师换一种说法,给人安上翅膀人能飞吗,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的飞机之所以能飞上天是因为得到鸟飞行的启示的吗?至于是什么启示,学生开始好奇了,于是很自然地就投入对鸟类适于飞行特征的探究中了。农村学生视野不够广,因此教师一定要做足这方面的功课,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出来,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走进生物科学的探究学习中。

三、利用问题做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教学

一堂有效的生物实验课,当然包括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要求和注意事项。因此,实验之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的内容、目的、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要求,避免实验中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还要注意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实验或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做观察蚯蚓的实验中,首先,笔者让学生自己课前采集蚯蚓,让学生通过采集活动分析蚯蚓的生活环境。其次,让学生观察蚯蚓身体的体形。想想怎样分出它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蚯蚓的身体是否分节?身体前端到环带有多少节?再次,用手触摸蚯蚓背腹面,你有何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了什么,它朝向身体的哪个方向。第四,把蚯蚓分别放在糙纸和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这样?你由此想到了什么?第五,用手触摸蚯蚓,能否感觉到它的体表有黏液?这有什么作用?最后,教师列出相关的讨论题:1.身体分节对于运动有何意义?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2.在实验中为什么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3.实验结束后将如何处理蚯蚓?实验步骤井然有序,使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使他们近距离接触蚯蚓,对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刺激了其探究欲望。有很多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甚至提出了很多老师没想到的问题,如蚯蚓的寿命有多长,为什么蚯蚓被伤到断成两截后,它仍然在活动,它会继续成活吗——让实验延伸到了课余,笔者想这便是实验有效性的体现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教师演示实验和创新实验,提高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验课堂教学不仅仅指学生实验,还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实验课堂更有效,教师还需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必要时还需进行创新实验的演示。例如,在呼吸运动教学中,教师有一个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这一演示实验只能演示膈肌收缩或舒张时肺的变化情况,而肺内外气压的变化情况如何,一般就是教师分析讲解结果,而初一学生没学过相关的气压物理知识,农村学生更是缺乏这方面的认识,结果就是学生死记硬背,而且还记不住,没有效果。对此,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将原有的实验装置改动一下,根据大气压原理在装置中安装一个U型连通器来体现吸气和呼气时肺内外气压的变化情况。如此一来,实验效果显而易见。另外,学生因此还会想到,原来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可以改动的,只要原理不变,探究的方法可多样化。可见教师的创新实验不仅可以使实验课堂的有效性得以提高,而且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创新演示实验,还受到了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总之,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对于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实验教学课题的有效性来说,教师只有从学生方面找到突破口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带着一颗探索的心,就一定会对生物科学有不一样的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 2022-07-20 1 1 黔东南日报 c193535.html 1 浅议提高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方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