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罗里乡中心幼儿园 吴发艳
美术作为幼儿阶段特殊的符号表征,是幼儿表达情感、相互交流的有力工具。绘画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幼儿艺术修养的形成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小班幼儿的绘画教学中,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不高,出现了教学低效的情况。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针对小班幼儿绘画教学存在的低效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促进小班幼儿绘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小班幼儿绘画教学低效性的现状分析
(一)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
在小班幼儿绘画教学中,幼儿常常会告诉教师自己“不会画”“不知道画什么”,或者说“不喜欢画这个”。幼儿的表现说明他们对绘画没什么兴趣,积极性也不高。有时教师因为看不懂幼儿的绘画作品而指责幼儿,过多指责也会使幼儿失去绘画的兴趣。
(二)幼儿缺乏审美愉悦感
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幼儿去临摹画,通过单纯地训练绘画技巧来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很少让幼儿去欣赏绘画作品,从中去感受美的东西;忽视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让幼儿去发现美,所以小班幼儿不能体会到审美的愉悦感。
(三)幼儿缺乏必要的绘画能力
很多幼儿只在乎自己画的画与范画的相似程度,绘画的技巧也只限于教师示范的方法,没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创作。在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经常不知道用自己手中的工具进行绘画,不知道怎样涂色等,幼儿缺乏必须的绘画能力。
二、促进小班幼儿绘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准确定位小班幼儿绘画教学的目标
教师要认识到小班绘画教育主要是让幼儿愿意参加绘画活动,提高兴趣,感受快乐,能够对线条以及简单的形状进行绘画,认识各种不同的颜色并正确选择进行绘画,培养幼儿积极参与、大胆想象、积极创新的能力。立足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对自身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与调整,要突出“以人为本”,将绘画作为幼儿的第二语言,给予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鼓励和包容幼儿运用自己的想法进行绘画,在培养绘画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二)注重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教师在设计与实施小班绘画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立足于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使教育教学活动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同时,要在幼儿的生活经验感知基础上开展绘画教学,如选取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帽子、盘子等物品作为绘画的素材,并鼓励他们开展积极的想象,在涂鸦之中增强幼儿的想象能力。对于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奇异想法,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要轻易否定幼儿的童心,注意引导和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绘画教学成效。
(三) 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
在小班绘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创新,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小班幼儿正处于感知阶段,涂色能够给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有很好的帮助。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智慧语言”教会幼儿正确的涂色方法,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在教幼儿运用上下来回涂色时,可以说:“宝贝们,你们喜欢玩滑滑梯,小蜡笔也喜欢玩滑滑梯,我们带它们去玩吧,小蜡笔从下面往上爬,咻……滑下来,再往上爬,滑下来……玩了好久才回家,真开心啊!”幼儿听到这样的话会很开心地和小蜡笔一起玩滑滑梯游戏,幼儿在玩的过程不知不觉学会了一种涂色方法;当幼儿的颜色没有涂满时,教师可以说:“哎呀,你的衣服还没有穿好,赶快给它穿起来,不然会感冒的。”幼儿一听这样的话,会很自觉地将颜色涂满;当幼儿的颜色重叠在一起时,可以说:“你的衣服怎么变脏了啊,它会难过的,以后不要把它的衣服弄脏了哦。”这样有意识地提醒幼儿,下次涂色时就不会把颜色都重叠在一起。教师采用语言提示、示范等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涂色的方法,这对提高绘画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很大。
综上所述,在小班绘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幼儿的身心特点,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提升绘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