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第四中学 潘 杰
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这一片热土,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实施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地理课不仅具有巨大的潜在功能,还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地理老师面前的一项研究课题。
一、 民族团结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学校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在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更是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尤为必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激发、培养、弘扬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深厚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创造祖国文明的历程中,各族人民都做出了贡献。56 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总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事实上,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光靠某一个或某几个民族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而是需要56个民族的合力,需要56个民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携手并肩、团结奋斗,才能完成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发展中国,民族分裂必遭外辱。所以不断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
二、 将民族团结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挖掘和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是学校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涉及我国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民族文化和民族政策等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引导,不仅能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策,还能领略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这也是学生获取我国多民族特色与民族常识知识点的基本渠道。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它的使命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例如,在中国人口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指现在中国疆域内具有民族认同的全体人民。它所包括的 56 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十分广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3.8%。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绝大部分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疆地区。西北、西南及东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例如,有些学生认为,民族团结仅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事,是大人的事,与学生无关。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在讲述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各民族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帮助,互相融洽,谁也离不开谁”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既学习到了知识,又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了正确的民族观。
(二)让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学地理教材中蕴藏着极为丰富、得天独厚的爱国主义内容,素材十分广泛。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颂扬祖国的壮丽山河、秀美风光,颂扬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以及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也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现状,认清面临的问题,展望美好的未来,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市发生一起典型的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事件。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公布,事件造成140人死亡828人受伤,焚烧车辆261辆。多少家庭痛失亲人,美丽的乌鲁木齐在一夜间成了人间地狱,令人痛心疾首。2011年7月18日12时许,新疆和田市一公安派出所遭一伙暴徒袭击。暴徒杀伤两名无辜群众,劫持六名人质,在派出所楼顶悬挂极端宗教旗帜,纵火焚烧派出所。这些事件背后都有民族分裂势力的魅影,疆独势力就是制造这些悲剧幕后的黑手。课堂上引用小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听课兴趣,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进行《西藏》教学时,讲到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的故事,他两次进藏,所经十载,和藏族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收养了两个孤儿,向病人献血,给藏族同胞看病,无不体现了他高尚的情操。这样做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熏陶和激励。此外,还可以讲解布达拉宫内的《文成公主进藏》壁画,它反映了藏汉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然后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面编排的“读一读”。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我国民族团结历史悠久,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史观。
(三)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自秦代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中,众多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与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中华大地的地理生态特点有着密切关系。换言之,中华大地的地理生态特点是这一基本国情形成的基本原因、重要原因之一。这不是主张“地理环境决定论”,而是强调不能漠视客观存在的地理生态环境。中华大地按胡焕庸线从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斜着划一直线,分为东西两大部。此线最初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后来发现与生态环境、文化文明及民族分布、互动等存在相当程度重合:线以东以南,主要为农耕民族分布,农耕文明为主流;线以西以北,主要为游牧民族分布,牧业文明为主流。从南北角度看,中华大地东部由南到北又可划出三个温度落差明显的地带,成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及游牧渔猎区,分布的民族又有不同。从西北至东南看,中华大地由西北向东南又呈现出海拔高度、地理生态不同的三大阶梯。在中华大地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里,东西两大部与南北三带、西北向东南三大阶梯分布的众多民族,经过不断汇聚辐射,在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依存,在流动迁徙中又交往交流交融,最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就是在中华大地宏观的地理生态环境中及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当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注意用地理生态环境下全国尤其西南地区、藏彝走廊各民族互动、依存的生动事例及微观基础早已存在的事实,加强基本国情的教育。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认识了地理生态环境下宏观、微观的基本国情,才能真正理解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必然性,也才能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在加强基本国情教育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才能在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头脑中真正铸牢。
三、 结束语
总之,地理学科富含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用地理事实、地理现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稚嫩的心田,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地理课堂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