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瑞源
高考过后,尽管有人发出倡议拒绝“升学宴”“谢师宴”之请,尽管社会谴责“升学宴”“谢师宴”之害,尽管舆论抨击“升学宴”“谢师宴”之弊,但在商家的推助和考生家长的攀比之下,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各种各样的“升学宴”“谢师宴”等如期拉开了帷幕。
现实生活中,高考后如果你不摆“升学宴”“谢师宴”,就会有人说你“小气”,甚至“忘恩”。有些人虽疲于赴宴,吃得消化不良,累得精疲力竭,但碍于各种情面还是不得不去。当学生家长摆下“谢师宴”后,老师如果不赴宴,不但会伤了“师生情义”,还会被指责为“端架子”,老师赴宴有时也是身不由己。就这样,“升学宴”“谢师宴”等一年年的延续,并且成了并非惯例的惯例,并非传统的传统。
尽管“升学宴”“谢师宴”让老师、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但谁也没办法凭一己之力将其禁止。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文明、高雅的形式来取代“升学宴”“谢师宴”,给“升学宴”“谢师宴”找个“替身”,拯救家长、老师、学生及其他赴宴者于“苦宴”之中。例如,日前,笔者就在网上看到一位今年高考的学生“致老师的一封信”,读之万分感动,这种“谢师言”是任何高档的“谢师宴”所远不能及的。也就是说,“谢师宴”不如“谢师言”更加真挚,更加发自肺腑。
毋庸讳言,也有的家长是出于异样的目的,才借孩子升学之机举办宴会的。但无论是何种动机,都会受到人们的质疑。例如:你的孩子考了高分,被名校录取,便会被人嗤之为“显摆”;你的孩子考了低分,被二本录取,便会被人嗤之为“嘚瑟”。
从时间节点上来看,当下正是高考过后的录取进行时,正是“升学宴”“谢师宴”的高峰期。我们期待着广大考生的家长们能够走出这一怪圈,让“升学宴”“谢师宴”真正谢幕,并能够以更清新、文明、高雅、节俭的方式,用更真挚的情感表达对老师们、对亲友们的感谢,让孩子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踏入大学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