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白市镇中学 何 丽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整个课程体系中一门地位显著的学科,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在理论上掌握了多少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也关注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是否能够真正践行自己所学到的正确的道德和法律规范。那么,在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利用各种各样并且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来增强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让学生从课堂所学中真正吸收到对自己健康成长有利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内化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道德和法律行为的自律性就显得至关重要。现就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粗浅地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自我意识增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有“小大人”的一面;另一方面好奇心、求知欲增强,爱发表不同意见,活泼好动的一面。这样一来,教师如果不了解其心理特点,对他们“另类”的表现一味压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教师应巧妙设置话题,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利用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问题式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解决疑问,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
除了利用课本自身设计的问题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兴趣和生活相关的话题。如,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命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学生的热情往往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 针对具体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会感觉意犹未尽。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课堂教学的延续。
二、注重情景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学习,教师不要仅仅教授学生一些理论的知识,因为理论的知识学生懂得再多,如果不能落实到行动上,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这门课程教学的效果如何?也要看学生的行为表现,尤其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体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去体会在面对什么人,什么事的时候,到底该如何去应对,如何去选择,这些都是在考查学生如何运用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并且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留的课后作业,可以是一些行动方面的作业,让学生去做一些事情,去做一些街头调查,这样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去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去应对这些问题人和人之间相处需要有感情基础,尤其我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更是非常宝贵,要让学生体会到宝贵的情感,从行动上主动地去孝敬父母,与家人和睦相处,要能够学会自律,懂得不给别人添加更多的麻烦,要学会帮助别人,这些都是一些最基本生活方面的规则,需要学生认真地去体会,能够通过亲身的体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些观念做法的正确性。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自主性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师角色地位降下来,向学生可以进行沟通的朋友角色发展。交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提问、乐于提问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道德与法治教育更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以及使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其重要地位,认真解读新教材,探索创新适宜的教学方法,并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落在实处,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道德水平高、法治观念强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