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江县贤昌中学 龙永昌
初中学生是可塑性最强、品德养成最关键的时期,想要健康成长,必须接受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当前,道德和法治课程虽然在学校已经得到了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学生能否较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能否较好地形成思想品德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于初中生而言极为重要。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现存问题
(一)学生对课堂没有兴趣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缺乏活力,其中学生的兴趣不足是显著的问题。由于初中生学业繁重,所学科目也涉及多个领域,而且有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并没有那么重要,甚至有学生认为“考前突击”就可以解决考试问题,而且不会对升学造成影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把德、智、体、美、劳看成自身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他们也很难把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堂上的表现不积极。
(二)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形式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因素,然而目前许多学校教学形式单一,这一问题成了阻碍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不少教师由于受到了一些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照本宣科,死板教条,墨守成规,对于教学案例的实际应用根本不注重,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不足,使得教学内容不够深刻形象,学生也因此无法对其进行感知。这样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变得非常困难,学生也对于学习本身逐渐缺少了上进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落后,教学不够深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逐渐得到改进,但是从实践来看,大多数的改进仅局限于所谓的“主要科目”,对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懈怠于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没有深入到生活中挖掘教材的意义,使教学浮于表面。枯燥的教材内容让很多学生产生了排斥心理,若教师只是一味地沿用陈旧的方法和观念,教学不够深入仔细,课堂气氛势必受到影响,师生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这将严重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立足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这一成长特点,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仔细研究,借助实际生活中与之相类似的现象进行应 用,进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友谊与成长同行》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成长顺序找寻自己在不同成长时期的照片,或者是与朋友的合影,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并由学生说一说成长道路上与朋友的一些难忘记忆。这一方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也更加能够理解该章节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朋友在自身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使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同时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自己的定位要科学合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简单地给出答案,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网络交往新时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室里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对网络交友的典型事件进行情境再现,特别是那些因为网络交友不当而误入歧途,甚至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侵害的案例。如两个学生分别扮演网友甲和乙,乙通过诱骗的方式约甲在指定的地点见面,结果乙把甲身上的财物洗劫一空,并把他杀害。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同时理解了网络交友要慎重,在虚拟的世界中要学会保护自己,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生动、逼真的表演,使学生认识到网络交友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充实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巩固学科课堂所学内容
生活化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缺乏生活化的作业是枯燥无味的,它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体现不出作业的价值。作业的布置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课后作业不一定局限于书面作业,而应该更加灵活,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完“爱在家人间”一节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不需要动笔的生活化作业。所谓生活化作业,就应该以实践为主,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感受教师传授的道理,如打扫卫生、帮家人洗碗、周末主动承担家务等。学生有机会与家人沟通和交流,体会到家的温暖,在和谐的环境中感受到家人之间浓浓的爱意。这种形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不再认为作业是一种学业负担,反而更加有动力去主动完成,而且会觉得完成这项作业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满足感和成就感,当在实践中感受到亲人给予自己浓浓的爱后,他们会渐渐形成一种好的习惯,也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形成。
总之,生活化教学法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实践的融合度。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时代特点以及学生所接触的日常生活情况,从学生的角度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含义,以实现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以及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