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建辉
7月24日,“新疆独库公路变垃圾公路”登上微博热搜。据四川观察报道,近日,不少网友反映在新疆独库公路看见垃圾遍地,尤其在停车区、休息站等场所,食品袋、塑料瓶遍地都是。有游客描述近日所见场景:“一路上都能看见垃圾,在各种站点更是夸张,自己拿着袋子捡了一些,但根本捡不完。”(7月24日界面新闻)
“最美公路”哪能“垃圾当道”?众所周知,大量人造垃圾的出现和随意抛洒,不仅会让人觉得“大煞风景”,还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平衡造成严重破坏。不管怎样,人们都不能容忍独库公路的美景和盛名毁于一地垃圾吧?
很快,独库公路上的这一垃圾乱象也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并冲上了热搜榜。在相关新闻报道下面,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跟贴对游客在独库公路上乱丢垃圾这一现象表示反对和批评。诚然,旅游在外,保持环境卫生,不乱丢垃圾是一种“美德”。相反,随手乱扔垃圾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陋习和不文明行为。但是除了一味谴责和抨击,更应理性思索如何治理和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要看到,景区乱丢垃圾固然与部分游客的个人素养和卫生习惯密不可分,但是也与景区的垃圾回收设施、管理维护措施及宣传引导等工作密切相关。在旅游旺季,由于游客众多,素质难免参差不齐,况且游客文明素养的提升也非一日之功。因此除了谴责和呼吁,针对性的宣传、服务和保障管理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大有可为。
一方面是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引导广大游客自觉爱护景区环境,不要随手丢弃垃圾。另一方面则应科学设置并不断完善优化沿途的垃圾回收设施,方便人们就近处理垃圾废物并加大管理维护力度。此外,在长时间堵车路段更应视情主动“上门回收”,或向游客发放大容量的临时储物袋。这样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主动作为,人性化服务与科学教育管理并举,一定能有效解决旅游景区“垃圾塞道”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