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十五小学 陈 婷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准阐明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他还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而这“拼”和“干”,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教育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练成熟练的劳动技术。因此,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既是教育内涵的本质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劳动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劳动者的思想觉悟、基本素质、技能水平等都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着切实而重要的作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如火如荼的当下,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第一资源,促进事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归根结底要通过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懈奋斗中实现。
2.劳动教育是促进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劳动本身具有教育价值,劳动实践的考验是磨炼意志和成就品格的必经之途,而劳动价值观的建立更影响着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掌握劳动技能,而且有着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升综合能力、锻炼强健体魄、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路径。
3.劳动教育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载体。劳动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精神生活素材的同时,也使人们拥有丰富的精神体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写道,“劳动的欢乐是任何其他快乐所无法比拟的。这种快乐如果没有美的感受是不可思议的。不过这里的美,并不只在孩子有所获,而首先在于他在创造。劳动的欢乐是生活的美;认识到这种美,孩子就会有自尊感和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只有那些善于努力工作和知道什么是汗水、什么是疲劳的人,才能领略这种快乐”。劳动能够深化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认知,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从更高层次上满足当下社会人们对于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美好期待——劳动为幸福生活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源泉。
二、当前劳动教育现状
1.意识淡薄条件限制,课程虚开
一是受应试影响,农村师生容易把劳动课定位到可有可无的“副科”,常把劳动课时让给语数外等“主科”。排在课表上的劳动课,也往往有其名而无其实。
二是受师资影响,学校常把劳动课“兼”起来,即把劳动课程让其他学科教师或班主任兼任。现实中,多数兼任教师又会把劳动课时兼并到自己所任教的其他学科,劳动课教学也往往有其名而无其实。
三是受条件限制,多数学校劳动课程的设备资源不足,没有校内实践基地或种植园,远离有规模的企业或产业基地,劳动教育往往成为“无本之木”,老师也往往“有计无处施”。
2.方法传统,形式单一
劳动课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方法研究不足。教师只是把劳动知识完成任务式地传授给学生,缺少实践操作,学练结合也执行得不好。常见的场景是把劳动课上成讲授课,黑板上讲养猪喂鸡、课件里演示播种发芽;把制作课上成“模仿课”,学生只能按老师的演示进行机械模仿,缺少创新和自主改进。作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劳动学科,因“有学无练”或“有学少练”的教学方式,而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3.价值不清,目标偏离
学生常会被师长用“你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和祖辈一样当个农民,肩挑背磨,人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这样的话语训诫。如此言传身教,把劳动从学习中分离出来,并把分离出来的劳动放在了学习的对立面,夸大了劳动的辛苦,弱化了劳动的意义,不但没有培养孩子们对劳动的欣赏和赞美,反倒让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敌视或仇恨;把劳动与农民这个职业等同起来,并在对农民这个职业的自我贬低中贬低了劳动教育。“跳出农门”这种价值取向,进一步扭曲了农村孩子的成才观和价值观。
三、“三位一体”打造新时代劳动教育
中小学劳动教育按照活动地点可以分为校内劳动教育、社区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要结合社区、学校、学生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活动,科学有序地开展劳动教育。
1.校园服务劳动
在校园里设计和建立劳动服务岗位,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劳动活动之中,在服务过程中体验校园里各种事务性劳动的繁杂性、琐碎性、辛苦性,体验到学校管理之不易,后勤服务劳动之艰辛,培养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劳动服务意识。在服务性劳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复杂,感受和尊重校园内的各种劳动人员,增强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在劳动中让学生懂得责任与担当。本校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设置各种劳动服务岗位,从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做到了班班有劳动服务岗实施、人人参与校园劳动服务活动。这些校园劳动服务岗位包括扫地、拖地、擦黑板;关门、关窗、关电灯;养花、养鱼、维修;图书管理、桌椅小管家等岗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心仪的校园劳动岗位,佩戴工作标牌,为学校提供劳动服务,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这些校园服务劳动岗位的设置成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2.农业种植劳动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的空闲地,以及周边社区资源,开设相应的种植类劳动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此类课程,可以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进而学会理解他人,并学会创造性劳动。本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开设了“一米田园”,种植各种蔬菜,让学生全方位、全过程体验生命、感悟生命。这种种植类劳动课程能够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苦,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3.生活技能劳动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很贴切生动地说明了生活技能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劳动教育可从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入手,满足基本的个人生存需求,不给他人增添麻烦。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无外乎衣食住行。“家校社”三方应联手协同合作,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劳动习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家,学生可以学会清洗整理衣物,学会做饭,满足口腹之需;学会打扫和整理房间,创造一个干净温馨的环境,便于学习和生活。目前,有不少学校开设了家政、厨艺、服装、插花等课程,以此提升学生生活技能。新时期劳动教育要在继承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生活的基本技能,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着眼于现代生活需要,学校不仅要开设厨艺、服装裁剪等生活技能课程,还要开设人工智能、垃圾分类等现代生活技能课程,将现代生活理念融入劳动教育之中,使劳动教育有效渗透到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全过程,并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以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做中学,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和感知,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实现“知行合一”。“知”和“行”是紧密相连的,没有“行”就没有“知”,“知”从“行”中来。只有从“做”中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有趣、有用、有意义的劳动,达到健脑、健体、益心、益情的教育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