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冯哲 铁源 朱庚奇
盛夏时节,绿色涌动、绿意盎然。
走进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板冲家庭农场,只见漫山遍野青翠葱郁,牧草、花生、辣椒、玉米等各种农作物长势良好,农场的主人杨长海正在割高粱草,为养殖的肉牛准备“午餐”。
“这些牛都是喂自己栽的草,一天一头牛要喂40斤草左右,这样喂出来的牛肉质好又好卖。”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家庭农场主杨长海说。
塔山村生态良好、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开办家庭农场地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2015年,喜欢养牛的杨长海借助塔山村四面环山的地理优势,创办了以肉牛养殖为中心,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家庭农场,闯出了一条“农村有看头、农业有奔头、农民有劲头”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曾经贫困的塔山村,如今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塔山村的巨变是黔东南“黄金十年”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黔东南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千年之变”。
79.0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81万农村居民搬迁进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提高到1200公里,占全省的七分之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7630元、12190元。
与数据相对应的,则是人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千年梦圆创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黔东南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开展“春季攻势”“夏秋决战”“秋后喜算丰收账”“冬季充电”等行动,全面打响“四场硬仗”。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2015年12月2日,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启动最具标志性意义的脱贫攻坚“头号工程”。
黔东南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面打响以农村“组组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及农村饮水安全“3+1”保障的“四场硬仗”。
尽锐出战,把最能打仗的精兵强将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截至2020年底,全州共选派1621名村第一书记、6436名驻村干部开展驻村帮扶,组建16支工作队1556个驻村工作组帮扶1570个村,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聚焦帮扶资源,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中组部等14家中直单位实施帮扶黔东南项目834个,累计投入和协调帮扶资金7.25亿元,协调贷款45.35亿元。2016年以来,杭州市累计拨付财政援助资金22.464亿元,选派1276名专技人才到黔东南支医支教支农。
黔东南州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选择蔬菜、食用菌、茶叶等12个特色产业作为全州主导产业,由州领导领衔推进,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发展林菌、林药、林鸡、林蜂等林下经济,推动建设“百千万”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全力创建全国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州。
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黔东南州一步跨千年。
如今,行走在黔东南乡野,大地变了模样,山村焕发生机。一栋栋崭新的房屋焕发新颜,清澈的自来水通到房前屋后,生病就医更容易,孩子上学更便捷,农村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走到哪都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怎么能不高兴。”说起现在的生活,从江县秋新村80岁的老人滚计力竖起大拇指。
“楼上住人、楼下务工”,搬迁群众从农民变市民,奔向幸福新生活。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如今,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州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乡村治理体系稳步推进,构建乡村治理新的局面。
在天柱县翁洞镇光明村三角坡千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里,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今年69岁的杨全英是光明村瓦窑江人,早上天一亮,杨全英就徒步半个小时的山路来到基地务工,“摘多少就得多少,每天我至少能摘75公斤辣椒,一天就有100元钱左右的工资呢。”
锦屏县以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工作为目标,开发庭院特色,种植花卉、绿化庭院、美化家园等,以小家庭院之美助推农村人居环境大提升,让农村变得更美更“靓”。
眼下正值暑假旅游旺季,榕江县平永镇乔亥上寨村民杨玲就迎来了第一批广州游客。晚上,和客人们围着篝火跳起舞,杨玲忍不住拍下来发布到抖音,她在广东转移就业的儿子点赞“家乡的变化真大”。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我州各地在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打造生态宜居的自然村寨,不少村子吃上了“旅游饭”。
今年以来,我州制定《黔东南州发展乡村产业五年行动方案》,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大力推广“反租倒包”“托管”等模式,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在财政衔接资金安排上聚焦产业帮扶,尤其是聚焦我州“两茶一药”和林下经济,到县的财政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以直接发展产业、量化入股、投入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等方式,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采取招聘“一站式”措施,通过就业服务、劳务品牌、“点对点”等有组织输出脱贫劳动力就业8.70万人,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180余场次。目前,全州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60.25万人,易地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6.86万户15.47万人。
而今,在新国发2号文件、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桥头堡”实施意见精神的引领下,黔东南正迈向新征程,苗乡侗寨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机遇和希望,全州人民正踔厉奋发,勇毅笃行,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大踏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