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27日

凝心打造“桥头堡” 聚力助推高质量

□ 张永文

今年4月22日,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以下称“打造‘桥头堡’政策”),对黔东南州来说,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打造“桥头堡”政策是全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各级工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深刻认识打造“桥头堡”政策的重大意义

打造“桥头堡”政策是国发〔2022〕2号文件出台后,我省研究制定的第一个区域性政策文件,是深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创新实践。是推动黔东南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强大动力引擎,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黔东南州的特别关怀厚爱,对我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造“桥头堡”政策从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三个方面,明确了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总体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强调要强化开放引领、政策供给和要素保障,大力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助推全省更好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发展格局,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探索经验和路径。在战略定位上,紧密结合黔东南自治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互补优势,明确提出要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旅游康养区、双向开放先导区、共同富裕试验区的“四区”目标定位,为黔东南自治州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发展目标上,按照2025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提出了发展目标,明确到2025年,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入黔旅游人数大幅增长;“黔货出山”和外贸外资取得重要突破;粤港澳大湾区人、财、物等要素在“黎从榕”片区的集聚度明显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

打造“桥头堡”政策共提出二十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明确支持103项重大工程项目、117项重大政策、21项试点示范。一是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针对黔东南自治州及“黎从榕”片区企业“小、散、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明确提出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福地、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农林产品基地、供给粤港澳大湾区游客高品质的旅游康养服务、巩固提升生态优势等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解决产业发展制约“瓶颈”,全力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及“黎从榕”片区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片区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为打通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海陆空通道,提出加快铁路互联、推进公路互通、开辟空中走廊、打通水运通道等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为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突破口,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化绿色创新合作、推动金融业创新发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等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推动黔东南自治州打造优质开放型平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四是增强要素保障能力。从黔东南自治州发展现状看,“桥头堡”建设工作支撑基础较弱。因此,提出加大财税支持、加强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创新科技人才政策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强化政策供给和要素保障。

打造“桥头堡”政策从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合作机制、细化政策落实、强化督导问效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明确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黔东南州党委、政府和省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的重大问题。明确省财政每年给予5个亿,连续五年的重大资金支持。强调黔东南自治州要落实主要责任,抢抓文件出台机遇,举全州之力,汇聚各方力量,狠抓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推动“桥头堡”建设取得务实成效。

全州各级工会要深刻认识出台打造“桥头堡”政策的重大意义,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发力,发挥广大职工群众在打造“桥头堡”中的主力军作用,抢抓机遇,感恩奋进,赶超突围。

二、发挥工会职能优势助力打造“桥头堡”

结合工会工作的主业主责,要把学习贯彻落实打造“桥头堡”政策与工会工作结合起来,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助力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一是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助力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围绕产业转移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广泛开展以“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激发职工群众的劳动创造热情,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热潮。深化职工岗位练兵活动,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学知识、提技能、增才干,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对具有规模的重点产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推动形成竞赛的品牌,助力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实施工会助推新型工业化“五项行动”,以工业园区和产业转移示范区为重点,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动力,实施高水平建会入会、高站位思想政治引领、高质量职工素质提升、高标准劳模工匠示范带动、高实效维权帮扶“五项行动”,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在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建功立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注重从劳动和技能竞赛中培育和选树先进典型,打造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营造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超有方向的浓厚氛围。

二是持续深化职工(劳模)疗休养活动,助力生态旅游康养区建设。用好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加大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建设,探索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星级管理机制,巩固提升已建成的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建设水平,命名一批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促进全州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品质的巩固和提升。重申浙江杭州市、广东佛山市职工(劳模)到黔东南疗休养的优惠政策,两地职工(劳模)到我州疗休养一律免景区门票。精心设计好我州疗休养的产品和路线,针对职工(劳模)到黔东南州疗休养的需求,根据我州康养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设计出具有我州独特优势的多个层次的疗休养产品和路线,吸引更多职工(劳模)到黔东南来疗休养。加大我州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扶持一批企业。根据职工(劳模)疗休养群体的消费需求,研发一批职工(劳模)疗休养的特色旅游商品,以及开办专柜专店,确保销售供应货真价实,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同时,要为职工(劳模)到黔东南疗休养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并加强我州旅游服务行业监管力度,把服务职工(劳模)到黔东南疗休养作为其必须认真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对接外省工会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工会,大力推介我州优质的职工(劳模)疗休养资源,争取组织当地职工(劳模)多到我州进行疗休养,促进我州旅游产业发展。

三是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和消费协作,助力双向开放先导区建设。由工会牵线搭桥,鼓励我州各行业的职工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职工加强技术交流、技术协作,依托我州的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合作,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为我州打造的对外开放通道和平台,帮助我州培育技术人才。探索建立区域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工匠培育基地结对共建,带动我州劳模(工匠)的培育和选树,促进产业发展和先进技术人才的培育,发挥两地劳模(工匠)的带动影响作用。开发我州独特的农产品和民族工艺品,做优“苗侗山珍”品牌,与粤港澳大湾区工会开展职工消费协作,助推“黔货出山”。

四是深化东西部协作,助力共同富裕实验区建设。加强与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的广东佛山市总工会的联系,建立“四建四助”协作机制,争取其支持建职工疗休养基地、建劳务输出协作关系、建农民工维权服务机制、建农特产品促销平台,助困、助学、助训、助建家。深化两地工会的帮扶合作,从资金、资源、项目、维权、帮扶、培训等方面加强对黔东南州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我州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与提高职工生活品质的有效衔接,补齐短板,缩短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三、学深悟透“桥头堡”政策抓落地落实

全州各级工会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学习宣传贯彻打造“桥头堡”政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省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等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习,准确把握打造“桥头堡”政策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通过新时代工人讲习所、劳模讲堂、职工书屋等学习宣传阵地,举办辅导会、宣讲会、培训会等学习宣传方式,让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学深悟透打造“桥头堡”政策,解决好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同时,要结合工会工作的职能职责,把打造“桥头堡”政策清单化、项目化、精细化、时限化,逐项逐个抓落实,善作善为,并加强与上级工会和粤港澳大湾区工会特别是广东佛山市工会的对接,聚焦“工”字发力,创新机制用功,让打造“桥头堡”政策在全州工会系统落地落实、开花结果,为推动黔东南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突围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黔东南州总工会副主席)

--> 2022-07-27 1 1 黔东南日报 c193934.html 1 凝心打造“桥头堡” 聚力助推高质量 /enpproperty-->